刘传俊
每到年底,我都要将过去一年里发表的文章,按时间顺序重新整理一遍,分报纸、杂志装订起来,注明装订日期,写上“自存”字样,盖上自己的印章保存。在茶余饭后翻阅这些散发着油墨香的铅字,品味这些经过不辍笔耕才有的小小成就,往往会情不自禁喜上眉梢。
多年前,我的一位堂兄举家落户到了甘南。一年春,他回故乡走亲访友,无意间带来了一份《甘肃日报》。我展开有点皱的报纸一张张看个不停。这是我初识《甘肃日报》。“我的稿件要是能登上《甘肃日报》该有多好!”那一刻我曾这样想。但我一直没有付诸行动,主要原因是心里胆怯。
2019年冬季,一个雪花纷飞的日子,久在异乡为异客的我触景生情,有感而发,撰写了散文《澄澈通透的白》,记述儿时家乡的雪景雪事,描摹雪后初晴、夕阳晚照下的村庄美景,然后投给了《甘肃日报》,不承想竟被采用,刊发在“百花”版上。我深知这是编辑老师对我的鼓励和鞭策。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自豪的心绪一时难以平静。当收到编辑老师千里迢迢寄来的两份样报时,我如获至宝。随后,我照例将这期报纸随同其他报纸合订起来珍存。
我生活在位于中原地区的郑州市,居住在陇海西路附近。由于与《甘肃日报》有了这样的机缘,自然而然开始关注起甘肃的山水风情、人文风俗来。每天一早,我就像按时打卡似的,打开手机浏览《甘肃日报》电子版。特别是和“陇”字有关的农桑故事,更是关注有加。长此以往,《甘肃日报》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份重要读物,像亲密朋友似的,须臾陪伴在身边。
我读报的目的,在于“拿来”为己所用。当看到《甘肃日报》“百花”“文化·阅读”等版面上的精选美文时,便乐此不疲地一一抄写在笔记本上,以便自己学习、揣摩、领悟,取其精华。读报开阔了视野,提升了认知,受到了启发,使得我在写作上也向前跨了一步。若有“灵感”从脑海中浮现,便“夜点明灯下苦心”,将人生经历、生活片段、思想感悟等用文字连缀起来,谋篇布局成短文,满意后发给报纸副刊,并先后被多家报刊采用。我喜欢读书看报,读得多了,不免潜滋暗长一些心得感想,写出的读书见解小文,还曾被《甘肃日报》“文化·阅读”版选用刊发,每当收到编辑老师寄来的样报时,总会感受到一种厚重的情义。
与《甘肃日报》结缘将近20个年头,我越来越喜爱图文并茂的《甘肃日报》。这张报纸走过75个不平凡的年头,结出了累累硕果,让一代代读报人汲取丰厚的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