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海燕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推进”作为未来五年我国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之一。旅游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的综合性、关联性、旅游产品的脆弱性等特点决定旅游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迈上新征程,必须深入推进旅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运用多样化、专业化与智能化等方式,提升旅游业治理水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构建协同治理机制,建设现代治理体系。构建立体、高效的旅游治理机制,优化旅游治理结构,进一步激活各类主体参与治理的活力。一要推进旅游治理制度化。加强优化营商环境、行政执法、信用承诺、突发事件应急、安全保障和法律援助等制度建设,推动各项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经验转化为制度成果,切实维护健康有序的旅游市场。完善景区管理体制,理顺景区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之间的关系,实现景区规范化、精细化管理。二要明确政府旅游市场监管的职能边界,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强化跨部门旅游协同治理,最大限度地提高政府行政权力运行的效率。三要充分激发企业和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健全市场竞争机制,充分引入第三方市场化营运主体,打造文旅领军企业、骨干企业、标杆企业等,推进文旅业集团专业化发展,全力提升市场主体旅游治理能力。旅游协会要发挥职能作用,不断提升资源整合能力,构建起资源共享、市场共拓、优势互补的机制。
改革创新治理方式,提高旅游治理效能。当前,旅游业进入小众化、高端化、精细化发展阶段,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挑战旅游治理能力。对此,一要强化依法治理。法治化是旅游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旅游业是关联性、依托性较强的行业,其良性发展需要优质的法治环境。要建立健全文化旅游治理相关的法律制度,如市场监管、综合执法、公平竞争、信用管理等,并健全法治保障机制,以法治保障旅游市场规范有序。二要完善景区预约服务。面对传统在线旅游转向智能出行管家模式,“云旅游”“去门票化”成为大势所趋,“预约、错峰、有序、文明”成为新常态的变化,要进一步完善景区预约服务功能,建立符合不同层次游客需要的预约旅游服务制度,着力提升游客体验和满意度。三要推进智慧旅游创新发展。用好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科技创新成果,创新服务方式,推动“科技+”“旅游+”相互赋能,提高治理智能化水平。同时要高度关注在线旅游及相关服务的风险和安全性,完善民商事法律规则,以网络监管为核心,做好服务监管与规范等工作。四要发挥科技赋能作用。要支持旅游科技创新,培育旅游人才队伍,把握科技赋能旅游发展的特征和规律,促进旅游治理提质增效,并围绕科技与旅游治理能力融合开展相关研究,探索旅游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评价标准体系。
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丰富文化旅游内涵。良好的服务就是治理。当前,游客需求更加多元化、个性化,需要在营造优质旅游环境、提升游客体验上下功夫,在公共服务的精细化、便捷化上下力气。一要优化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打造高品质景区,加强旅游交通基础设施、自驾游营地、旅游厕所、充电桩等建设,提高游客出游的满意度、幸福感、安全感。构建多元化的服务供给机制,积极培育新型文旅企业,增强对民营企业的融资扶持力度,丰富旅游公共服务供给内容和水平。广泛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开展旅游志愿服务,扩大志愿服务规模,广泛吸引旅游专业大学生、相关部门退休人员、热心居民参与旅游公共服务,提升旅游公共服务的专业化、社会化水平。二要线下线上协同提升公共服务能力。要在公共设施建设中融合文化旅游要素,探索“旅游+”“文化+”等公共服务模式,如在酒店、景区、建筑物打造“旅游书吧”。建设旅游公共服务网络平台,推进旅游服务信息开放共享,依托网络拓展公共服务空间和服务覆盖面,大力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公共服务品牌,提高旅游的内涵品质。三要提高旅游应急能力。建立风险防控机制,完善旅游气象、旅游预警、旅游投诉、应急处置、安全救援等制度体系,发挥旅游保险作用,确保文化旅游市场安全稳定。
增强市场监管能力,营造优质旅游环境。坚持规范监管与促进发展并重,把旅游质量提升作为强化市场管理的重中之重,构建现代化的旅游市场治理体系。推进旅游服务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旅游诚信信息平台,实行“互联网+监管”“黑红榜”管理,对进入“红名单”的企业在市场准入、资质审核、评优评价方面给予便利,对严重失信列入“黑名单”的企业联合惩戒。推进旅游价格、购物等信息公开,建立暗访、有奖举报制度,引导群众参与旅游治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对旅游市场进行监督,动态监控、及时处置。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构建服务质量标准体系、第三方质量评价体系,形成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协同推进的标准化制定格局,并加大贯标力度。创新包容监管、容错性促进等执法机制,在旅游信息共享、情况通报、联合执法等方面加强跨区域合作,共同整治旅游乱象,提高执法效能,营造安全和高品质的旅游环境。
作者为省社会科学院决策咨询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