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鹏
园区是承载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全省各地把园区作为加快发展的新引擎,扎实推进园区专业化、特色化、精品化发展,2022年47个省级及以上开发区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达到20%以上。但总体上看,我省园区发展仍存在经济总量普遍偏小、产业布局同质化、集群效应不明显、创新驱动乏力等问题。在各地拼经济、促发展竞争态势愈加激烈的背景下,需要把园区发展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在产业培育、创新驱动、体制改革、要素保障等方面综合施策,切实把园区打造成县域经济的增长极、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
攻产业培育之坚,提升园区竞争力。特色就是优势,特色就是竞争力。当前,随着产业分工精细化程度不断加深,专业化、特色化和差异化已成为园区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围绕新一轮产业变革,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发展水平,准确把握新经济、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以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趋势,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主导产业。一方面,要优化“存量”。制定完善差别化支持政策,激励倒逼优质企业通过创新驱动、技术改造、新上项目、扩大产能等方式发“新枝”,不断做强做优做大。同时,精准淘汰低效落后产能,清除“僵尸企业”,推动资源要素向优质高效领域集中。另一方面,要引入“增量”。围绕新能源及其装备制造、新材料、有色冶金、石油化工等重点产业链,紧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等重点区域,开展精准招商,争取引进一批引领性、带动性、支撑性的行业龙头企业,加快构建主导产业明确、错位发展、链条完整的产业集群。
攻科技创新之坚,增强园区原动力。苏州工业园区在短短二十年时间,从“白手起家”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的产业新城,吸引了全球高端人才、创新资源汇聚,其“核心密码”就是坚持不懈地推动科技创新。当前,科技创新已成为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撒手锏”,要以实施强科技行动为契机,力争在园区科技创新上展现更大作为、实现更大突破。一方面,突出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引导园区企业把更多精力放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打造更多“独门绝技”,努力在新领域新赛道脱颖而出。另一方面,利用我省科技资源优势,引导园区产业优势与高校科研院所研究专长有机结合,搭建校企科创合作平台,加强高校科研院所与园区在科技研发、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供需对接,打造科技成果转化高地,将园区转化为科技企业孵化平台。
攻体制改革之坚,激发园区内驱力。聚焦破解园区管理体制不简约、市场运作不灵活、园区和职能部门权责交叉等矛盾,拿出深化改革的硬招,下决心破除与高质量发展不相适应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松绑、放权、赋能,促进园区聚焦主责主业。深化“放管服”改革,鼓励有条件的园区实行“一章审批、一窗核准、一队执法”,努力把园区打造成为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创新创业活力最强的区域。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借鉴安徽等省份“管委会+公司”的模式,建立健全精简、高效、扁平的园区管理机构,最大限度激发内生动力。引导园区立足资源禀赋和优势产业,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建立跨区域合作机制,实现多方互利共赢。
攻要素保障之坚,厚植园区承载力。深入推进“标准地”改革,综合考虑土地集约利用、电力增容、水资源保护、环保治理等因素,加强园区道路、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物流、仓储等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园区内产品项目、物流传输、环境保护、管理一体化建设,着力提升园区管理水平。统筹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政策性金融工具等资金,支持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允许社会资本、第三方运营机构等各类主体参与园区建设。创新完善产权、市场准入、公平竞争、审慎监管等制度,为园区融合发展提供更多的制度保障。选拔一批懂经济、善管理的干部到园区任职、挂职,选派干部到沿海发达省份挂职锻炼,加强经济工作业务培训,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园区专业管理队伍。
作者为省政府研究室社会发展研究处副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