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经济日报
2020年12月19日
第03版:文苑

记忆里的童年

□ 秦克云

一首《童年》,让我们每一个人回忆起儿时灿烂的时光……

我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那个时候全国民众爱国热情很高,人人都在为建设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电灯电话,楼上楼下,点灯不用油,耕地不用牛,吃水用的水龙头。”这是当时人们热议的梦想。那时农村很少见机动车辆,每年夏收过后,农机站冒着黑烟的“东方红”拖拉机就会来我们村里耕麦地,我们一群穿着开裆裤的孩子们每天跟着拖拉机沿着犁沟来来回回跑着,耕地结束,我们还恋恋不舍,会跟着跑很远。

童年时,读书识字的人在乡间是很受人尊敬的,但凡识字的人上衣兜里总会别着一支钢笔,除了方便给乡亲们写信记账,更是彰显知识分子的身份。记得邻村有一位不识字青年,虽然衣着褴褛,但衣兜里总别着好几支钢笔,装着读书人的样子,村里的婆娘们就编着顺口溜取笑他,“料料子,别了二十四个水笔帽帽子……”

爷爷是老党员,保管着村里的报纸,每天中午社员休息时看报学习,送报纸是我最自豪的时候,也分外令村里小伙伴们眼红。我虽不识几个字,但拿着报纸炫耀,小伙伴们就齐声喊着:“胡吹呢,冒料呢,不识字还看报呢。”羞得我赶紧把报纸藏在怀里。小伙伴们不依不饶,又揭我学习不好的短处,“念了二年没升级,哄你爸爸还要写字笔,你能念你妈妈的腿!”没办法只得把报纸献出了事。读报的老会计看见就老远喊骂,“狗看星星呢,能看个稀稠吗。”

学校在一孔熏得黝黑的窑洞里,老师们用土坯垒两个土墩,在上面搁一条木板就是我们的课桌,我们五六个学生挤在条木板上写作业。冬天没火炉子,冷得不行,老师带领我们跑着步背诵着课文,跺着脚追着太阳取暖;课间我们男孩玩陀螺,是自己用木头做的,用小鞭子打着飞转。滚铁环,是旧木桶箍子,铁丝弯一个回形钩,别在竹杆中,推动铁环,比赛跑圈。女孩也玩自制的毛蛋(毛球),我们男生们就齐声唱:“打毛蛋,费袖子,你妈养了个精溜子,会爬了,会走了,你妈肚里又有了……”我们站在窑洞墙根下仰着头合着背诵课文,嘹亮朗诵声引的临沟崖娃娃回声阵阵;我们缺少作业本,老师就领着我们在学校院子里用废电池芯或石头写在地上。

儿时能看上一场电影那是能高兴几天的事,每次来了放电影的,村里的孩子们高兴地叫喊着,奔走相告,传播着振奋人心的消息。那个年代村里还没有通电,电影队自带发电机,所到之处,先是启动发电机,大喇叭播放着音乐,外村人们听到音乐,便翻山越岭赶到放映场,占据着有利位置,和相识的人谝着闲传,等待着电影开幕时刻。放映机的灯光亮起,场地上嘈杂的人群安静下来,放映机的胶片照射到银幕上,精彩的演绎也随之牵动着人心。

电影散场了,人群再次喧嚣起来,大人们在场外撒着尿尿,高声喊叫着自家孩子的名儿,孩子们依旧恋恋不舍,围着放映员打听着下一场的去处……

似水流年,童年的往事成为内心深处的记忆,那些熟悉的童谣一直回荡在耳边,让人难忘,让人怀念。

2020-12-19 5 5 甘肃经济日报 c228149.html 1 记忆里的童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