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水荣
书法的生命力,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书法对于现实的意义。从这一点出发,反思当代书法创作,无论是坚守书法传统也好,还是书法创新也好,实际上我们都只关注到书法本身和自己的圈子,使得当代书法的受众也越来越小。看似书法的延续,结果却是越来越专业化,越来越远离大众的视野。
那么,书法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同的艺术门类有不同的艺术特征和表达要求。书法是独特的艺术形式,如果不从书法的视角梳理和辨析书法与人民、与时代的关系,那么还是落入空洞的言说当中。
如果书法不与现实中的日常生活相关联,书法就断绝了创作的源泉。文化与艺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民众。现在回过头来看传统书法经典都诞生于日常生活中。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长风帖》《初月帖》《得示帖》《二谢帖》……写的都是日常生活内容,是一种源于生活的自然,流淌着书写的轻松。书法一直就在生活里,所以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具体的书法家,都跟自己的“今天”有着关联。
中国文学艺术无一不具有民间大众文化的渊源。面向大众、面向生活汲取养分,构成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循环。书法进入到当下,进入到大众,必然面临关于高雅与通俗之间的差异。比如碑学审美的天真、率性、拙朴与帖学的“流美”,代表了“雅”“俗”之争在现实背景之下重新启动。传统的书法经典里都有一种特质:高雅的情怀,通俗的表现。《兰亭序》也好,《祭侄文稿》也好,“十大行书”都是一种通俗的表现力量,使之成为经典。
书法不仅仅只是怎么写的问题,还关涉到写什么的问题。甚至写什么的问题在大众眼里也远比怎么写更重要。它书写的是此时的历史、今天的生活,一旦书写就会被凝聚,它就可能永恒。油盐酱醋、四季轮回、日升日落、花开花谢、人情往来……这些俗事构成了日常生活逻辑。
书为心画,书写是通向人心的,让书法隐藏一个幽深的生命世界。书法在艺术的语言中和文字记录中双重书写,这是书法的高贵之处,也是其他艺术门类都不具备的地方。因为今天不可重复,生命的个体形态也全然不同,这就决定了书法创作一直处于创造之中。
我们对于书法创作的人民性和当代现实意义的追问,意在让书法重回“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书法创作回到人民、回到生活,书法才有真正的活力与艺术的尊严。书法是关于精神的书写,也是生活的见证,精神与生活的同构,是真正的艺术之道。借由书法,当下、此时可以成为历史的一部分,日常生活也能成为永恒的历史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