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惠孔 马宏锋 黄园军 崔婷婷
受疫情影响延迟开学后,兰州工业学院及时制定《疫情防控期间在线教学组织与实施工作预案》,积极推动落实线上教学工作。3月2日,全校通识选修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以网课形式开课;3月9日,理论必修课程以在线教学全面开课。授课教师依托多元化网络课程平台和交互工具,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有序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实现“学生延期返校不停教、不停学”。截至目前,学校开设线上课程372门,授课教师353人,参与线上学习学生比例达99.68%,累计线上学习学生19.5万人次。
预案先行 帮教促学
为确保线上教学如期开展,兰州工业学院进行了一系列前期保障工作,制定线上教学工作预案,发布《疫情防控期间教学工作答师生问》,开展在线教学培训等。根据师生需求和课程特点,组织院系(教研室)负责人、课程负责人整合资源、集体备课,制定周密详实的线上授课方案;积极协调电子版教材资源和网络教学平台资源,组织相关人员全天候为师生提供教学服务;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学督导随时在线巡课,收集师生意见建议,及时反馈解决问题,帮助教师实现“网络在线授课”与“线上教学技术”的融合与迁移。
课堂在线 形式多样
为保障广大师生顺利开展线上教学活动,兰州工业学院充分发挥“互联网+教育”作用,利用学堂在线(雨课堂)、超星尔雅(学习通)、智慧树、蓝墨云、经世优学、中国慕课、中国知网等平台教学资源,在线开展线上授课、同步答疑、过程监测、自主学习、考核评价等教学活动。授课前,老师们提前测试平台、发布授课公告,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开拓学生视野,引导学生更主动、更深入、更有效地学习课程知识。授课老师采用多样化授课方式,制订“1+N”线上教学方案,如“PPT讲录+预习+直播+讨论”“微信群+腾讯会议语音”“微信语音+文字+文档”“微信(文字指导)+学习通(课件及测验)”等多形态互补的混合式教学手段,并运用弹幕方式,加强与学生的课堂交流,督促学生做好课前、课中和课后各环节的学习与测验,强化过程考核,确保学生学习有目标、有辅导、有检查。根据在线授课情况,积极开启线上“金课”培育,通过师生教学成效反馈,不断总结经验,优化完善在线课程建设方案,提升在线教学质量。
对屏相望 教学相长
学校全体教师立足本职,自觉践行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初心和使命,在战“疫”之时,在直播教学和录播教学中厚植家国情怀与担当意识,开启线上线下“混合+翻转”网络教学模式。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授何辉说,疫情期间,全面启动在线网络教学,师生通过跨越空间的网络平台,齐心协力奏响了在线教学的“集结号”。新的教学形式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授课教师立足学生在线学习实际,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我怎么样能学懂学好这门课”,力求做到“一课一案”。面对线上学习困难的学生,学校采取“一生一策”学业精准帮教制度。通过班主任、辅导员、学生信息员全面仔细摸排,全校有15名学生线上理论学习、17名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遇到了各种实际困难和问题,班主任与学生及时沟通联系,分析原因,查找问题,想方设法帮助解决,确保“线上学习一个也不掉队”。
分享经验 典型示范
在网络教学实践中,兰州工业学院授课教师积极分享经验、交流心得、推广典型案例。基础学科部教授祁忠斌讲授《运筹学》时,在办公室特意营造了一个孔子施教剪纸挂画的直播场景,表达了在圣人挂像前授课的神圣感。他以我国在这次疫情防控中表现出来的强大资源实力、科学决策能力、非凡领导力、空前团结力作为案例分析,引出运筹学研究的对象和主要内容,指出同学们对自己的人生规划也是运筹学的自然应用。在这堂线上直播授课中,祁教授充分利用各种手段,PPT讲解、战争影片插播、OneNote电子白板推演,全方位、多层次展现了一堂视频直播课。学生在疫情期间线上学习也表现出很强的自主性。机电工程学院机电17-3班本科生梁路继同学说:“受疫情影响延迟开学,我们在家里利用网络进行在线学习,课程开始前老师都会提前告知学习任务,让我们熟悉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钉钉课程群打字留言提出问题,而且随时可以暂停、回看,给我们充足的时间做笔记,消化课程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课堂学习的不足。”电气工程及自动化18-1班刘星光在课后笔记中写道:“同学们逐渐适应了网上直播授课,充分预习在线资源,认真听讲做笔记。老师创造互动的机会,随机提问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学生连麦回答,课堂氛围活跃,即便隔着屏幕,也仿佛能够感受到老师线上为同学们答疑解惑的良苦用心。疫情期间我们在家自觉做到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学习纪律、按规定完成学习任务,养成良好健康的生活学习习惯。”
值得一提的是,学院还加强线上教学的长效性制度化建设,完善线上课程建设相关制度及标准,开发培育了一些功能齐全、方便高效的优质在线平台,培养一批熟练掌握线上教学技能的优秀教师,建设一批优质在线课程。此外,各教学单位在继续加强线上教学的同时,积极为学生返校后开展正常教学工作做好一切准备,达到线上线下课程的有效衔接,全面提高线上线下教学质量和水平,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