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18年01月17日
第10版:读 书

故乡之所以是故乡

    刘烨园

    黑陶的《泥与焰:南方笔记》是由99篇文章构成的一部关于江南故乡的散文集。在书中,镇江、湖州、渎边公路、气息的后宅、古龙窑、农宅形式、蠡河、山中一夜、九月之书、一个人的一瞬、少年的寂静行走、底层亲人的清贫生活……汇集成一个个密集的词汇,犹如泉源一般喷涌而出,形成本书全部的篇章。在这些篇章里,作者黑陶所有的故乡记忆、少年记忆,以及那些成长中曾经遭逢过的逼真、复杂气息,全部珍贵地隐藏于中。

    本书体现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江南所发生的剧烈变迁。书中所记,无论物质的还是精神的,许多已经彻底改变或丧失,无从再觅。由是,黑陶目睹并亲历了一场故乡沧桑。此书,便也成为这种沧桑的一份见证。同时,黑陶又以独特的“黑陶式”语言——激烈,简捷,注重色彩和画面,有明显的个人辨识度,向我们再现了汉语修辞的魅力。

    这是当下少见的“神思”写作(心灵、悟性),而非流行的知觉写作(庸常的知识与感觉),也同时在写作的过程中,以人格感动着作者自己与他人;这亦是一个人生命之定力与自信、美感与热爱的自给自足——文中传统与现代相融的语言个性,蒙太奇的讲述方式,眉批法与注释法的活用……诸多的艺术手法的探索与切合,都不是一个身心浮躁的名利之徒所能抵达、所敢抵达的;它的语言是对语言的尊重与呵护,就像语言生来就有亚马逊丛林的气质一样。

    黑陶的“个人”是真正的个人,生命是真正的生命,因为他生存在唯己才有的,独到又立体而非平面、仿制的文本自身的生态之中。是的。是生态。人应该是一个生态。文本应该是一个生态。正是生态——那些潮湿而蓬生的细节,那些沉旋且起涌的节奏,那多聚少散的声部,那朴实却又华美的色彩,使《泥与焰》不仅拥有了空间还拥有了时间。而时间,才是他真正成为他自己,成为黑陶文字的精髓所在。

    时间永远是艺术极为难得的分量与境界。它不是数字,不是年代的标志,更不是语言的讲述——它靠的是“气”,是即使生命消失了,神性也依然存在的真谛,是贯穿在文本生态之中,时时处处,可触可叹的那脉鲜润、丰富、沧桑与悠远……

    这是一炷心怀泥与焰的精神烛香,这是一些身藏五谷与桑麻的文字——场景与细节,有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时代啮噬不疡的卓然独立的惊奇,有如在闹市或高速通衢的地方,你不期然走进古老与现代参差的“边城”,又不期然路过那方湿苔天井,而在依然有人居住的青瓦堂屋里,那钵从江河源头一路盛开而来的“红景天”,在桌几朝气盈盈,生机盎然——因为她来自游人罕至或纷纷中途即止的远方,时间与神谕的远方……

    这使我更加说不清它是什么。但我知道,它是大地之所以成为大地,故乡之所以是故乡的原因。就像当年的《阳关三叠》,异国的《哈姆雷特》一样——它们活在自生的时间之中,亦是时间使它们永远活着。而那些——不堪卒读的一切,原因亦简单至极:因为它们不拥有时间。

    (《泥与焰:南方笔记》,黑陶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018-01-17 1 1 甘肃日报 c39239.html 1 故乡之所以是故乡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