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工人报
2017年11月08日
第03版:文摘

古琴与中国文人

魏冠宇

古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太古遗音》中讲道:“伏羲见凤集于桐,乃象其形。”伏羲氏看到了凤凰在梧桐树上栖息的现象,做了什么呢?他把梧桐树砍伐下来根据凤凰的体型,以一年三百六十日的周天历法,造出了一床三尺有六的琴。

这床琴的木料,是采自弋山南面的孤桐,我们不妨把孤桐解释为中国梧桐。树梢因为生长周期短,密度不够,敲起来声音轻飘飘的;树根生长周期长,密度很大,不太容易发声,“叩其上声音则清,扣其下声音则浊”,取中间部分则清浊相济,这俨然是一个中庸的精神。伏羲以其文心制琴,这是上溯最早的说法。伏羲坐在方坛上,聆听来自八个方向的风声,依此命制了音律。当然,这只是古琴来历的诸多传说之一。

司马相如有很多和琴有关的故事,《凤求凰》是他追求卓文君的诗歌,更是他创作的一首琴曲。司马相如文章写得好,古琴操得好,但他有两个问题。第一是贫穷,“家徒四壁”就是在形容他;第二是口吃,不能说出一句完整的话。

上天在给司马相如关上一道门的时候,也给他打开了一扇窗,让他用琴和文章去表达。司马相如用艺术表达赢得了自己想要追求的婚姻,也成就了一位追求自由的女性。司马相如的琴叫作“绿绮琴”,绿是指用绿松石、孔雀石研成粉末后,与鹿角粉调和在大漆当中呈现的颜色,与金银珠宝、珊瑚形成八宝灰;而绮是具有美丽花纹的丝织品。这一床琴很美,李白在《听蜀僧濬弹琴》中说:“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也在化用这一典故。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道“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或许就是在和绿绮琴做对比。

蔡文姬是古代第一才女,她写的《胡笳十八拍》,郭沫若先生评价它是继屈原《离骚》之后最值得读的长篇抒情诗。蔡文姬的父亲蔡邕是一位集大成者,他家的藏书汗牛充栋,他的书法刻成碑以后,每天有上千辆马车的人来他家临习。蔡邕隔壁的邻居在烧柴火时,他注意到木头在火中爆裂发出的声音非常动听,“有金玉之声”,他觉得这块木头是斫琴的良材,就跑去把它抢救下来,做了一床琴,因为尾部有烧焦的痕迹,故而得名“焦尾琴”。

在四大名琴之列,除了绿绮琴和焦尾琴之外,还有号钟琴和绕梁琴。

号钟琴系齐桓公公子小白所操,因音质洪亮,犹如号鸣震耳、钟声激荡而得名。在典籍当中,它有时被写作伯牙琴,这是有人认为它也曾被伯牙弹奏而得名。齐桓公一次巡游中看到一个孤儿被打,他的手里还紧紧地抱着一床琴,那是父母留给他的遗物。齐桓公请琴师辅导孩子,他在日后出征时专事抚琴,以壮军威。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有一床绕梁琴,今天我们形容歌声动听,可以说“余音绕梁三日而不绝”,而最初“绕梁三日”的实物正是这个来源。楚庄王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主人公,宋华元献琴给他,“其声袅袅,绕于梁间,循环不已”。楚庄王为了听绕梁琴,整整七天不上朝,王妃樊姬提醒他不要因为琴而耽误朝政,楚庄王才恍然大悟,用一把铁如意把绕梁琴锤破,从此励精图治。

从四大名琴的故事,我们可以感知到:作为一个器物,付诸了先人太多美妙的故事和心意。没有司马相如的赠“绿绮”,我们今天看不到《凤求凰》这样美丽的诗赋;如果蔡邕没有听到烧火的声音,那块木头可能就用来煮饭了,世人不会有任何机会听到焦尾演奏的声音,这是多么可惜的事情。同样,如果不是齐桓公做伯乐,号钟琴的美妙也注定不能传世,一床好琴和人的关系是要靠际遇连接的,只有缘、有慧眼之人才能发现琴的美,完善琴的美。

以前古琴有很多禁忌:“不端坐不弹”,弹琴时必须要敬心诚意;“衣冠不整不弹”,衣冠是人知廉耻的标志,不整是无礼;“琴不办宴”,对于雅乐应该有所尊重,不能肆意饮乐;“与俗物不弹”,对生活有一定的文化品位;“遇商不弹”,这是封建社会重农抑商的想法,今天应当有所改变。从这些复杂严格的要求中,我们不难看出,琴在如何成就文人,而文人又在如何成就了琴。(摘自《北京青年报》)

集团数字报刊 : 兰州晨报 | 甘肃农民报 | 陇南日报 | 天水日报 | 酒泉日报 | 金昌日报 | 张掖日报 | 武威日报 | 西和报 | 定西日报
2017-11-08 2 2 甘肃工人报 c21109.html 1 古琴与中国文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