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建平
黄土高原腹地,山大沟深、气候寒凉而干旱,莜麦却宛如一位坚韧的斗士,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地。背阴的山坡地,成了它扎根生长的乐土,一茬茬莜麦在那里顽强生长,生机勃勃。
莜麦,这一耐寒耐旱的农作物,其生命虽短暂,却在有限的时光里绽放出了璀璨的光芒;其种植过程简约,无须精心照料,便能成活,且产量丰饶,以丰硕之姿回馈大地的滋养。在众多杂粮中,莜麦脂肪、蛋白质、铁、纤维等营养成分含量丰富。
提及莜麦,我与它之间似乎有着一条无形的纽带,牵系半生缘分。幼时,每当肠胃不适时,母亲总会炒一把莜麦递到我跟前。那炒熟的莜麦,香气四溢,细品慢嚼,仿佛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能驱散身体的不适,悄然调理肠胃,使人感到舒适。
在往后的岁月里,莜麦自然而然成了我味蕾上的挚爱。即便长大成人,忙碌的生活使得品尝莜麦面的机会渐少,但每次偶然相遇,我总会毫不犹豫地买下一些,怀揣着眷恋与欣喜带回家中,重温那份久违而熟悉的味道。最让我感到暖心的是,家乡人进城办事,总会为我捎来莜麦面,那是来自故土的深情厚谊,是无论身处多远都无法割舍的牵挂。
小时候,家中孩子围坐一堂,若被问起最爱吃的食物是什么,我们几个必定异口同声地回答:“甜醅子!”
我家制作的甜醅子,食材只有莜麦。
母亲制作的甜醅子,那独特的味道,是沁入心底的眷恋。制作时,母亲总是先将莜麦淘洗干净,再均匀地摊开晾晒,直至每一粒莜麦都被阳光亲吻,染上金黄。随后,她会将晒干的莜麦装入麻袋,扎紧袋口,放在干净的地上。接着,母亲双脚站定,在麻袋上反复用力踩踏,口中轻声说道:“这叫去芒刺。”莜麦颗粒两端,藏着细小如针的芒刺,不仅无法入口,还会影响口感。唯有通过这般用力搓揉,让芒刺在相互挤压下脱落,再用簸箕仔细分离,才能成就美味的第一步。这看似简单的工序,实则暗藏玄机,是姥姥传给母亲的独门绝技,也是我家甜醅子称霸味蕾的秘诀。倘若图省事省去了这一关键环节,制作出的甜醅子,味道便大打折扣。
家乡还有一道令人回味无穷的美食——莜豆面搅团,由莜麦面与扁豆面按照一定比例搅拌均匀,精心烹制而成。三伏天里,骄阳似火,酷热难耐,此时若能咥一碗莜豆面搅团,再拌上一个蒜泥茄子,炒一盘家常土豆丝,坐在阴凉处,慢慢享用,那滋味,仿佛让燥热瞬间消散,人生的惬意与满足感油然而生。
如今,随着健康饮食的理念深入人心,优质杂粮莜麦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它的食用范围愈发广泛,吃法更是花样百出。每一种吃法背后,都藏着一段故事、一种创意,既是人们对莜麦认识不断深化的见证,也是传承与创新美食文化的智慧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