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2-0001 甘肃日报社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山乡墨韵

□ 尚友文

我的家乡藏在祁连山东麓的山褶里,村子的标志性建筑当数黄土夯筑的高高的堡子——我们称呼它为寨子。寨子四面见方,边长有半里多地,墙体有两三层楼高、三米多宽,设有角楼和垛口,部分用青砖包裹。据武威西夏博物馆馆藏资料显示,村中的寨子最初筑于西夏时期,当时是一个军事存在。

几百户村民散居在寨子内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掘井而饮,耕田而食。井台用石头镶砌着,井水清澈照人。喝着甘甜井水的村民尤喜欢书法,之中,书法艺术造诣深厚者,既有饱读诗书、手执教鞭的先生,也有掌上生茧、手握农具的耕者。

村中书法大体有两个流派:李氏和王氏。李氏书法珠圆玉润,秀骨清像,似云中之白鹤,又如千仞之高岗,自成风格;王氏书法雄健大气,师古求真,如霜下之松柏,又似山涧之清泉,别具个性。

我们读小学的时候,二三年级便有了书法作业。大字本书写,老师会在写得好的字上,用红色墨汁画上圆圈。谁的大楷本上的圆圈多,往往会成为炫耀的资本。

临摹练习对于书法是不可或缺的。要想达到笔墨的娴熟练达,唯此一法,没有捷径。据说早年前村中先辈李老先生,书艺精湛,笔法纯熟,书写时如流泉注地,似轻云出岫,毫无定法。村中至今流传着他因练习书法进入忘我之境而耽误农事或者闹出许多笑话的轶事。传闻有一次正是农忙时节,李老先生晨起练字进入忘我之境,日上三竿,套好的耕牛在院中反刍,他却书兴正浓……回味村里老先生们崇尚书法的这些小故事,不由得令人心生敬意。

村中书艺精进者,都是积数十年霜晨雨夜之磨砺者。

除了散见于院墙和道路两侧的标语外,村中留存于后世的书法墨迹还有家谱及宝卷手抄本,装裱的书法作品极少。家谱一般不会轻易示人,宝卷手抄本也是秘不外传,村民极少见到。村中书法多以春联的形式被村民关注。

大年初一,互相拜年,是欣赏春联书法的时机。时常有喜好书法的村民,驻足他人大门口欣赏门上的春联作品,只是院内的春联是无法看到的,多少有些遗憾。

村里的何老师和李老师,两家对门,而这两位都是老师且是亲戚,每年他们两家贴的大红春联便成了村里的风景。李老师书法用笔法度严谨,结字工稳,笔势放达,极见功夫;何老师笔法飘逸,笔墨简率,信手拈来,趣味盎然。每年两家的春联,笔精墨妙,气象非凡。春联一贴,既是展示书法的阵地,也是互相唱和的方式。

写得好的春联往往会被村里人谈论一整年,直到来年春节被新的春联代替。

随着书写工具的更新,村中书法传承也紧跟时代节拍。比如更实用方便的硬笔书法。

村民小陈,钢笔字写得非常好。早年间,他被村里派去矿山上干活,他妹妹和我是小学同学,小陈写给妹妹的家信不便阅看,但信封会被我们争相传看,并模仿练习信封上他写的钢笔字。据说小陈在矿山出了一次黑板报,由于粉笔字写得好而引起关注。

喜欢书法的人,见到书写的字总会多看几眼。多年前去城里找我舅舅,到了他的单位,四处打听,不能确定他住哪间屋。但当我透过窗户玻璃看到挂在墙上由村里的书家写的古诗吊屏时,非常确定它就是舅舅的宿舍。

村中的翰墨书法印记,坚实而有风骨地在岁月的流逝中,以它沉默的本性,淡淡地播散着余香。村庄过去的风貌,连同曾经书写的春联书法,清晰地保存在我的脑海里。

--> 2025-02-18 2 2 甘肃日报 c209430.html 1 山乡墨韵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