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晶杰
冬天一到,身体里围炉的基因就开始动了。
中国人真是有一种天生的浪漫,借着一点闲、一炉火,在寒天雪地里,就能经营得如此热气腾腾。“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晴窗待雪,围炉煮茶,满室生温,炉火一升腾,那壶茶咕嘟咕嘟咕嘟,冬日的寒凉似乎也化为虚无。
越是寒冬凛冽,越要心怀热忱。就像唐朝的那场漫天大雪,白居易想起故人刘十九,写诗问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此后千载,国人对冬日的美好期待,便定格成一幅诗意煮茶图。
煮茶 暖冬围炉可亲
想想很有意思,古人许多妙事,诸如雨天读书、寒夜围炉、松间煮雪……都不是在什么“好天气”发生的。
没办法出门的雨天、天寒地冻的冬夜,改变不了的风霜雨雪,人却在顺其自然之中预备下了一场又一场诗意的事。煮茶也好,温酒也罢,无边冷寂中,偏偏这里温暖如斯,等候知心人前来相会。
到了宋时,人们甚至为此设置了一个节日,时称“开炉节”。
从农历十月初一,宋人便开始用炉火。开炉之后,及至冬至来临,连冬起九,好友轮流围炉宴请,至除夕守岁享年节之欢,再至农历二月初一日撤火,方告停歇。
就算是一百年前,郁达夫还在散文中写着:“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或吃煊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
从古至今,生一炉火,将日子过得热气腾腾,就是国人迎接风雪的姿态。
活火 煮出茶之妙味
发明风炉者是茶圣陆羽,陆羽《茶经》介绍茶之器,开篇就是小风炉:“或锻铁为之,或运泥为之。”其形如古鼎,有三足两耳,炉内有厅,可放置炭火,下腹有窗孔,用于通风和出灰。
茶的清欢之味令人向往,但决定茶好不好喝的却是煮的过程。
虽然大家已习惯盖碗泡茶、电磁炉煮茶,但一盏小炉,一把陶壶,活火细煮,仍有属于它自己的优点,它能发挥老茶的滋味和香气。
那些年份较长、全发酵、甘醇浓烈的茶品,如熟洱、老茶头、红茶等,盖碗泡不开、电磁炉又常常煮得过快,这时用火炉陶壶刚刚好。
一般不锈钢水壶,水温只能到达98—99摄氏度,不能完全将老茶的茶韵激发出来,但若用陶壶煮,水温便可到100摄氏度。
所以除了备些常规的泡茶、煮茶器物,也可以备一盏风炉,一把陶壶。不只是为了陆羽的那份醇厚茶味,也是为了在煮茶时,体验到逐渐升温的过程,任由身体和心情被这件事搅得热了起来。
茶器 凝练造物之美
在茶事空间里,器物的美,往往凝练着文化的美、精神的美。
这些陶壶和风炉,外形与线条如此优雅流畅,得益于匠人对器物的理解,再耗费良久,手工拉坯、修坯才制作完成。
无论是诗文印风炉还是国画风炉,也都是一笔一画手工印刻、绘制而来。
白泥做炉,烧制温度较高,成品率更低,但好处是更加耐火,利于茶事。它甚至可以干烧,也可以实现炉上加水,就是说一壶水烧尽,可以直接加冷水续煮,而不会坏壶。
三把不同形式的壶,能满足不同的审美需求,配以薄胎,很快便能茶香四溢。若是无意间看到壶身的手工痕迹,你会更加懂得它的细节美,好不欢喜。
煮云壶:拙朴敦厚,把手方便拿取,出水流畅。
听雨壶:器形优美秀丽,柔润挺括,观之典雅。
福禄壶:器形圆润中又带着趣味感,福禄福禄,可亲可爱。
炉也有很多样式,有高有矮,高的炉子秀丽挺拔,矮的炉子敦厚质朴,各有各的好家。
茶器常有印刻诗文款,“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将围炉煮茶的心境描写其上。
食果 慢尝岁月悠悠
生一钵炉火,煮一壶清茶,和家人好友围坐,有壶有炉,还得有好杯、好茶、好食。搭配点心茶食既可以增添整体的氛围和享受,也可以避免空腹喝茶的损伤。
可当茶点的小零食有很多。
陈皮花生,当季新鲜龙岩花生+9年新会陈皮,嚼起来嘎嘣脆,咸、香、润溢满口腔。
手工现烤的枣沙糕,甜醇而不失清新,有着浓浓的枣香,甜甜的枣味,就着好茶,绵甜喷香,抚慰人心。
红薯、年糕都是常见的搭配,粗粮小点搭配热茶食用能够增添饱腹感,同时也能够平衡茶的苦涩味。也可选择水果,常见的有橘子、柿子、甘蔗、红枣等,这些水果在烘烤后比较温和,同时与热茶搭配能够增添层次感。蛋黄酥、绿豆糕、奶油蛋糕这类口感细腻、香甜的糕点是茶社的最爱,分量小,吃起来也没有压力。
在搭配茶食时,也可以遵循“甜配绿,淡配白,酸配红,油配黑,瓜子花生配乌龙”的茶食搭配口诀,以更好地提升围炉煮茶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