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令军信
武山的面食品种多,味道香。不必说酥脆的油圈圈,也不必说柔筋筋的酿皮,光担担面,吃一回,就让人念念不忘。
“走,啖一碗担担面再说!”
正如兰州人早晨吃牛大、天水人吃呱呱,啖一碗担担面,成为不少武山人雷打不动的早餐习惯。武山人不说吃碗面,而是说,啖碗面。一个“啖”字,让人联想起苏轼:“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一个“啖”字,也将武山人对担担面的喜爱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
武山担担面,也叫素面,顾名思义,特点全在这个素字上。
洛门,武山的旱码头,历来就是商贾云集之地。而洛门的饮食,尤其是面食,一直以量多、味香而闻名。过往岁月,摆面摊的摊主,在家里拉好面,捞出,控干水,加入熟油,晾于案板使其不粘连。出摊时,摊主挑个担子。一头是装有拉面的食盒和兑好的素汤,另一头是炉子、板凳等摆摊家当。担担面,由此得名。
到了集市,汤锅架于炉子上,热气腾腾,香味扑鼻。晾好的拉面,放入热汤,加热,捞出,再浇上几勺热汤,最后撒上葱花香菜。一碗面,不到两分钟,就到食客口中。
尤其在寒冬腊月的集市上,饥肠辘辘的行人或商贩,坐于长凳,“哧溜哧溜”,啖一碗担担面,驱寒取暖,甚是舒服。
走进武山县城的一家担担面馆,里面热气腾腾,大锅里的面汤跳得正欢。老板忙着在案板上揉面。揉好的面团,又揉搓成长短一致粗细均匀的小棒,喷上油,整齐排列于案板上。拉面时,取一小棒面,一压一扯一拉,转眼间,食客点的大宽、二细、韭叶已经跳入锅中。老板娘专门捞面,捞好面,顺便往碗里放一撮焯过水的青菜丝、胡萝卜丝。
调料和汤是自助的,凭个人口味调放。里间的一张桌子上,摆放着蒜末、香油、油泼辣子、醋、盐。紧挨着的桌边,有一个不锈钢铁桶,桶里盛着一大桶素汤。素汤直接由面汤做成。若没汤了,锅里沸腾的面汤舀到桶里,加入切好的菱形的豆腐片,适量花椒粉、葱段,就是一桶素汤。
调好调料,浇上素汤。再来一勺油泼辣子,香而不辣,活色生香,不由得让人想起那句经典台词:灵魂汁子浇给。
简单的食材,也能烹饪出美食。武山担担面,汤以素而清淡,面因柔而软滑。平平淡淡的味道,才会百吃不厌、才会久不生倦。比如水,比如交情,比如人生,何尝不是如此?素之绵长,简之得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