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树琦
盛夏时节,我同一些客商去家乡民勤县收成镇的瓜田溯源。行走在乡间,野旷天低树。一望无垠的田野上,除了几亩向日葵、几亩玉米、几亩金黄的小麦之外,便都是碧绿瓜田。扎根于大漠的蜜瓜要饱经风吹日晒,将时光积累成人们共同追求的那份甜,吸引着四海八方的客商们。而那些在树底下乘凉歇息的瓜农们与沙乡成群的沙枣树和红柳一样,看似其貌不扬,恰恰守住了一座城。
田间小道旁,一片红宝石似的小果子拦住了我的脚步。阳光映照下,果子十分耀眼。我捋下满满一把放于口中,咂干水分后吐出籽粒,只觉得甜如少年时。只不过我不确定它的学名叫什么。在我的记忆里,民勤人叫其“卡米”,还有另外一种叫作“酸胖”的小果子与其极为相似,以前的我总是分不清楚。
后来参加一个产品展销会,在电子屏上看见了那一片红宝石似的小果子。我怀揣着一种他乡遇故知的心情,急忙上前询问。
果不其然,老板是老乡。当我跟他确定这小果子是不是叫“卡米”的时候,他一脸惊喜,连忙询问我来自何处。“卡米”的叫法,估计也只有民勤人才知道,此时这两个字竟犹如暗号一样,将两个在他乡素昧平生的沙乡人联系到了一起。
我与他相谈甚欢。他是土生土长的民勤人,专门做大漠茶的,而大漠茶正是以纯酸胖为原料制作的天然养生茶,所以对它们的来历、品种以及功效相当了解,也正好验证了我小时候的记忆。曾经耳熟能详,被我当作零食的酸胖和卡米,这两种果实都属于白刺类。白刺也叫唐古特白刺,俗名“酸胖”。白刺果果形略大,色泽深红,同时具有葡萄和樱桃两种口感,被誉为“沙漠樱桃”。而我口中的“卡米”,实际为小果白刺,学名为“西伯利亚白刺”。卡米果小巧玲珑,圆而红亮,味道甜而微咸。两种都是有着悠久药用历史的沙生植物。据说,中药材锁阳就寄生在白刺的根部。
民勤古称镇番,东、西、北三面被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包围,是有名的“沙海绿洲”,境内是白刺的主要分布地之一。《乾隆镇番县志》记载白刺果,“形似枸杞而小,色黑有核,性最熟,味甘咸。可和麦作炒面,胃寒者煮茶食之,每效”;《镇番遗事历鉴》记载,白刺“其果色赤,剔透晶莹,直似玛瑙。食之酸甜可口,俗名酸胖。晾干入药,清热解毒,祛除风寒,诚良药也”。
卡米和酸胖,如今已成为优质茶品,在城市与沙乡游子重逢,乡愁在双向奔赴的热爱中,形成了完美闭环。这是怦然心动的惊喜,是津津乐道的满足,是迫不及待的分享,是所有沙乡人共同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