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2-0001 甘肃日报社出版






上一篇        

【视界】
纪录片《新中国——平凡而闪光的足迹》:

闪亮足迹走出光辉大道

梁碧波

2024年夏天,老友王新建给我打电话,让我过去聊聊天。我们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在一起拍片的好兄弟,至今已近三十年。没想到一见面,王新建就拿出一份长长的人员名单,一本正经地开始跟我讨论节目,很快又拉来了李浩洋。原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要拍一部长达23集的系列纪录片《新中国——平凡而闪光的足迹》。王新建是总导演,李浩洋是执行总导演,他们拉我来做艺术指导。于是,我们开始了紧张奋战。

讲好伟大成就背后奋斗者的故事

主创团队首要考虑的是:本片讲什么?该片的主题立意正在于反映新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考虑清楚主题立意之后,其次就要考虑用什么内容支撑主题?影视作品的内容,不外乎人和事。

我们没有选择常见的宏大叙事,而是选择了人,聚焦新中国成立以来推动社会进步、参与时代创造、见证国家繁荣、分享发展成果的各行各业的奋斗者,在一个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物故事中,回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光辉历程,在人物群像中映照命运与共的家国情怀,书写阔步逐梦的伟大时代。

新中国成立初,百废待兴。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以顽强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开启了国家建设的伟大征程。于是,我们选择了14岁的李佩英投身扫盲运动,主动请缨成为民办教师,在村里开办扫盲班,帮助172名青壮年全部摘掉了文盲的帽子,使她所在村庄成为山东省第一个扫除文盲村的事迹进行叙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迎来了历史性转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决策,让中国经济如同一艘巨轮,驶入了高速发展的航道。于是,我们选取了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严宏昌,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催生培育者谢高华,改革开放试验田“蛇口模式”的探索创立者袁庚为代表,讲述了他们闯出一片新天地的故事。

《新中国——平凡而闪光的足迹》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载入史册的楷模、榜样、英雄、功臣……表现真实的人,成为创作的重中之重。

顾方舟,为了保证脊灰疫苗儿童食用的安全性,用自己不满一岁的儿子做实验,偷偷给孩子喝下还在试验阶段的疫苗。他不敢告诉妻子,因为万一出事,小儿麻痹可能毁了孩子的一生。儿子一个月后健康无恙,他才放声痛哭。这个时候,顾方舟不是伟大的“糖丸爷爷”,他只是一个父亲。

钱学森被问到“中国人搞导弹行不行”时,他生气地说:“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中国人比他们矮一截?”这个时候他不是闻名世界的伟大科学家,而是一个有着朴素爱国情怀的中国人。

万人敬仰的楷模,在《新中国——平凡而闪光的足迹》中,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名字,而是鲜活可亲的生命,他们是父母子女,有喜怒哀乐。他们并不是天生英雄,只是为国为民挺身而出、负重前行的平凡人。

每个人物故事都是时代的缩影,69个人物连缀成篇就形成了新中国75年建设历程的奋斗图谱。新中国成立以来,正是无数以国家富强为念,以人民幸福为盼,忠心爱国、矢志报国,把个人小我融入国家大我的劳动者、奋斗者汇聚起了团结奋进、砥砺前行的磅礴力量,挺立起中国脊梁,弘扬了中国精神。

以点线面建构人物与时代的关系

创作过程中,总导演王新建提出在每集节目叙事中,以人物为点、以时间为线、以时代背景为面,将三者有机结合,展现出个人命运同祖国的紧密联系。

在表现先进人物时,王新建反复强调,要重视时代背景,将个人故事放入宏大历史环境中来叙述。

王进喜是一名石油工人。面对新中国成立之初石油短缺的局面,他以强烈的责任感,投入到为祖国找石油的工作之中。面对突发井喷,他以“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精神,纵身跳进泥浆池,带头用身体搅拌泥浆,制服了井喷,成为人人敬仰的“铁人”。

王大珩,是功成名就的中国光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元勋。面对世界高科技的发展,他就在想,“别的国家都在发展高科技,你不搞,你想强起来,行吗?”他和另外三位科学家提出发展高新技术的建议,促成了863计划的实行。正是他们的高瞻远瞩,才有今天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名列前茅。

通过将个人故事放入广阔的社会背景中讲述,可以使观众感受到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脉动。

王新建反复给年轻导演们强调人物关系,或者工作伙伴,或者家庭成员,总之要跟人产生关联。这既是事实本身,也是戏剧原理,在创作中要坚决执行。

众多的人物,丰富的事迹,如何汇聚成一个系列节目呢?

该片没有以时间为顺序做成编年体,也没有按人物资历为顺序做成纪传体,而是寻找人物与人物、人物与时代的内在联系,将三个人物有机纳入单集,再以单集构成一个系列。

我们以相近职业将人物扭结在一起。例如第12集《守望一方家园》讲述了新中国第一位治沙英雄石光银、塞罕坝第一批务林人陈彦娴、在可可西里保护藏羚羊的杰桑·索南达杰三个人的故事。

我们以精神向度进行划分呈现。每集围绕一个精神主题,以三个人物来表现。例如第三集《劳动最光荣》中抚顺发电厂工人马恒昌“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的工匠精神,鞍钢工人孟泰爱厂如家的劳模精神,淘粪工时传祥“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劳动精神,共同展现了在“劳动最光荣”时代精神引领下,平凡劳动者留下的闪光足迹。

从第一集《致敬新中国》开始,观众可以看到《新中国新女性》能顶半边天的不服输精神、科学家《勇攀科学高峰》的钻研精神、《拳拳报国心》为国争光的赤子精神、《闯出一片新天地》的改革精神……

分析人物,寻找元素,主创团队使三个不同人物形成统一的向心力,展现出某一个历史时期的时代风貌,或者某一个行业的共同特征。更重要的是该作品以小见大,展现出新中国的整体发展风貌。

视听语言的细细考究

作为“非虚构”影视创作,本片跨越了75年时空,很多人物事迹都是“过去式”。历史与当下两个时空的交织,可以让观者更加身临其境感受到人物故事的张力,同时创作者也要解决在“历史”与“当下”之间进行时空转换的问题。

历史时空和当下时空的巧妙衔接,能产生时空对话的效果。例如在第一集《致敬新中国》曹火星的段落中,通过当事人和亲历者后代的讲述,用回忆的方式讲述了不为人知却感人至深的细节,增加了历史的真实性。曹火星的女儿在纪念馆中,凝视父亲创作的歌曲,以简洁的三个镜头和三句采访,点明了人物和事件的关联,镜头自然切到曹火星少年时的老照片,随后用两个狂风中的柳树的意象性镜头,引出战争年代个人命运的风雨飘摇,再过渡到抗战的影像资料,又通过一个下雪的特写,叠化到一组老照片以及影像资料、纪念馆的空镜头,最后切换到当下时空的村庄空镜头,再接入后人的口述细节。正是通过这一组组镜头的组接,自然、巧妙地完成了历史与当下的时空转换,同时让观众直观感受到新中国成立75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此外,叙事性镜头也是主创团队常用的镜头语言。叙事性镜头用于讲述事件,引导观众进入特定情境,推动故事发展。这类镜头,要工整、成组,能建立镜头序列完成叙事,有时候还能实现时空压缩。比如在第十七集《共铸钢铁长城》中,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的故事,就是用一组光影交错的风格化影像再现的快剪,渲染出黄旭华与团队人员工作起步时的忙碌与困境。

还有表现性镜头,具有浓烈的情感和个性化色彩。第19集《与时代同频》中,讲“敦煌的女儿”樊锦诗第一次到敦煌实习时,父亲担心女儿身体,给学校写“求情信”的故事情节,用了一个表现性空镜,用道具和投影搭建了仿真空间。前景是枫叶,背景是投影的月色天空,桌上一封信、一支钢笔、一个墨水瓶和一盏绿色的台灯,这些意象结合在一起,既把樊锦诗第一次独在异乡的飘零感表现出来,也将一位老父亲的思女之情烘托出来。

另外,纪录片中还运用大量写意的空镜头,完成时空过渡或是情感表达,提升审美艺术性和视觉冲击力。

叙事性镜头和表现性镜头在片中交融,相互补充,既使片子形成完整的故事构架,又兼具艺术品质。

片头与片尾的创作也寄寓着创作者许多思考。主创团队选择清新、明快的水彩画风格,以各个时期人物的形象,水彩画透明的质感和轻盈细腻的笔触,力图给人温暖、明快又治愈的感觉,赏心悦目,通俗易懂,也紧扣“平凡而闪光”这一主题。片头还使用了同期声营造历史感。伴随着毛主席向世界宣告新中国成立的声音,画面以墨线勾勒出话筒,然后填充金属的黄色。伴随着欢呼声,画面描绘出天安门城楼前人们举着红旗欢庆的热闹场景,紧接着是云层中战斗机的轰鸣,机身上是“香玉剧社号”。片头以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奋斗者、先驱者、耕耘者的形象,与新中国大事记的坐标串联,展现出新中国75年建设历程中朝气蓬勃的宏大气象。

该片的片尾曲没有用磅礴大气、深沉凝重的美声唱法,而是改用小清新的通俗唱法,这首《璀璨星光》以浅吟低唱的钢琴旋律伴奏,以诗意抒情的方式,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歌词也十分贴切主题的表达。这首片尾曲看似不长,其实是导演王新建和词曲作家一起反复修改才完成的。

《新中国——平凡而闪光的足迹》播出了,它是一次别具匠心的历史回顾和精神洗礼之旅,更是一曲激励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奋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乐章。

(作者系纪录片《新中国——平凡而闪光的足迹》艺术指导。本文配图为纪录片海报)

--> 2024-11-13 【视界】
纪录片《新中国——平凡而闪光的足迹》:
2 2 甘肃日报 c192797.html 1 闪亮足迹走出光辉大道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