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2-0001 甘肃日报社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野有烽燧沐风雨

□ 马超和

烽燧是河西走廊一道惹眼的风景,家乡人称其为“墩”。“五里一小墩,十里一大墩”,它们或雄踞于山巅,或傲立于戈壁,或蜷缩于沟谷。它们身侧,有芨芨草,有茵陈蒿,有骆驼刺,有沙拐枣,或高或矮,或密或疏,或素或艳,和谐相依,谁是主角,谁是陪衬,哪能说得清呢!

烽燧是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军事观察、通讯的前沿哨所。大军突至,兵锋正盛,岂是区区烽燧守备力量能抗!所以,烽燧的主要作用还是传递消息。烽燧传递消息的方式是燃积薪,白天煨烟,夜晚举火。夜间放火曰“烽”,白天煨烟曰“燧”,故称之为“烽燧”,也以烽火台、烽台、烟墩、烟火台称之。烽燧通常是夯土板筑的,夹杂了芨芨草,抑或红柳、白刺的细枝。燧堡设有燧长,住有若干戍卒。以当时的社会水平,戍卒们捕捉敌情信息全凭眼睛和耳朵,他们必须集中注意力,不能放过任何风吹草动。夜晚,他们既要时刻关注相邻烽燧的情况,又要倾听周围动静。

烽燧上应该有营房,普普通通的,也就是遮风挡雨。内里应该没有什么陈设,土炕上垫着秸秆或荒草,其上铺着兽皮——羊皮,牛皮,马皮,抑或其他。室内充斥着或浓或淡的腥膻味儿。夜深时分,烽燧上或许会响起天南海北的民歌小调,慰藉思乡之情。

烽燧上定然有存储柴草的棚子,否则,一场突如其来的雨泼下来,柴草湿透了,若是有敌情,点不着火,焐不出烟,怎生是好!存储柴草的棚子绝对不会在烽燧下——敌对势力若是将烽燧围个水泄不通,柴草难以为继,可就束手无策了。

燃积薪的消息传递方式太受天气制约了,风急雨大,雾重霜沉,都不可能达到预期效果。强敌叩边,情况紧急,不可耽误,势必飞马走报。烽燧应该配有马匹。河西走廊有荒野,也有草原。坦荡如砥的荒野适合马匹驰骋,辽阔丰腴的草原适合马匹生衍。近水楼台先得月,这些散布在河西走廊的烽燧必然优先得到保障。因为用途单一,烽燧上的马匹不需要太多,一两匹就好。马厩应该就在近前。

马厩近旁应该有存放饲料的棚子。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那马即便不用冲锋陷阵,也很金贵。马匹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其饲料装备务必充分保障。干草是重要的战备物资,是历代王朝向民间征调的重点。大户人家通常以车计,小家小户则以束计。草束的体积、重量应有定制,不然会让人钻了空子,弛废的还是军务。关乎兵戎,凡事不可小视。

西北边线配给的主要是粟米,只因它种植广泛,且耐储存。新鲜蔬菜么,以当时的社会生产水平,不易储藏,不易转运,自是难得。长时间不吃蔬菜,纵然铁打的身体,也吃不消。但凡条件允许,戍卒或许会在烽燧周围开出块地,种些蔬菜。菜地里最常见的面孔应该是韭菜、白菜、萝卜、冬瓜,可能也有大蒜、香菜,辣椒、红薯、菊芋之类是断然不会有的——它们还没有登上这个阔大的历史舞台呢!菜地周围,应该有枯干的灌木枝条插竖的简易篱笆,用以阻挡田野里那些不速之客的光顾。菜种或许是出征时带的,或许是委托负责粮草押运的同袍从远近的集市上买的。

经历千百年风雨洗刷,烽燧底基颓朽得厉害,即便如此,它们也是不折不扣的幸运者,没有被人们觉得碍事碍眼,毁灭在营房造屋、平田整地的过程中。它们茕茕孑立,仍保持着刚毅的风骨。

在河西走廊行走,我阅“燧”无数。每座烽燧都有自己的名字,塔墩、严家墩、月牙墩……这些或许不是它们最初的称呼。在广阔大地上,它们是重要的参照物,塔墩西面的土岭,月牙墩南侧的洼地,四方墩北边的沟槽,附近的人都晓得。否则,说的人纵然急红了脸,听的人依旧一头雾水。

古老岁月里,西北是中原王朝军事防御的重点。毫无疑问,守边的将士们枕戈待旦,广大的后方才可以安定祥和。古旧的烽燧,无疑也是对眼前岁月静好的一种注解和诠释。

--> 2024-07-06 2 2 甘肃日报 c169014.html 1 野有烽燧沐风雨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