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2-0001 甘肃日报社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杂谈】

现实主义电影创作趋向的转变

刘立瑾

在中国电影史上,早期现实主义电影发展要追溯到与戏剧息息相关的舞台剧中,随着时代的变革,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了现实主义电影的应运而生。现实主义电影不仅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不可或缺,而且被赋予更多时代内涵与价值导向。随着电影产业化与市场化的不断深入,电影工作者们更加注重电影作品思想性、艺术性与商业性的相结合,创作出众多极具艺术内涵和民族文化的新主流电影。

立体化的典型人物塑造

电影是艺术创作的结晶。艺术创作者将自身价值观念通过具象化的人物塑造,以视听呈现的方式传递于大众视野。伴随着重大历史节点,影视行业以国际化的视角、年轻态的表达创作出一批又一批现实主义佳作。《八佰》《我和我的家乡》《金刚川》等一系列电影无论是票房还是口碑都收获了不凡的成绩。其成功离不开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叙事的共性。

值得注意的是,影视创作者越来越注重贴近生活,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一改扁平化风格。因此,优秀的现实题材电影往往注重挖掘典型人物的立体化形象,通过细节叙事从而达到与观众共鸣、振奋人心的目的。

“以小见大”的典型叙事策略

家国情怀、个体叙事是新时代现实主义电影创作的主要特征之一。一部影片的内容是否饱含情感、能否感染观众,取决于能否通过恰当的叙事手法来进行情感的传递。新时代的现实主义电影创作更加关注个体命运,唱响万千个体汇聚的主旋律。例如《我和我的父辈》,影片除继承以往宏大叙事背景以及民族精神内核之外,将四个段落代表的四个时期聚焦到每一个家庭背后,讲述父辈们的故事。四个父辈形象虽身处不同历史时期,但都体现出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影片从小的切口入手叙事,在反映时代背景的同时,在家国叙事中点燃观众的爱国主义情怀。

在中国电影发展的道路上,现实题材的作品一直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在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实践创新,努力探索书写时代风采、彰显文化自信的全新表达。

--> 2024-06-14 【杂谈】 2 2 甘肃日报 c164324.html 1 现实主义电影创作趋向的转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