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2-0001 甘肃日报社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视界】

感知文物的“深度”与“温度”

《简牍探中华》之《武威汉简》实景戏剧场景

贾建威

1959年7月,甘肃省武威市磨咀子墓群出土了460余枚《仪礼》简,简册齐整,内容丰富,震动了国内外学术界。此后的10余年间,武威市又先后出土了王杖简、医药简,与《仪礼》简一同展现了两千多年前中国尊老制度、医药实践、礼仪习俗等方面内容,在甘肃简牍乃至国内简牍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席位,被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专家组确认为国宝级文物。《仪礼》简、王杖简、医药简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半个多世纪后,经过数代学者的孜孜追求和苦心钻研,对于各类简牍的研究早已车载斗量。在科技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学术考究已不再是历史文物文献解读的唯一途径,视听语言的传播、文化创意的衍生等成为文物诠释和利用的新路子,深受大众的喜爱。近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档聚焦简牍的大型文化节目《简牍探中华》,通过“实地探访+实景戏剧+文化访谈”的创新表现形式,探访全国各地的简牍出土地,演绎简牍文物背后的历史与故事,社会反响热烈,可以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典范之作。

首先,节目制作非常严谨,遵循历史真实。日前播出的武威汉简中,历史场景的搭建、人物故事的讲述,以及官署地名、服饰道具等,都十分贴近汉朝时期的历史事实,体现出了不俗的专业功底。演绎《仪礼》简时,节目从汉武帝设置河西四郡讲起,到新莽时期的政局混乱,一位名为“瑾”的文学官避居武威,与他的学生们一起布化礼经、救济百姓,个人的命运与时代的背景结合,历史的厚重与沧桑扑面而来。

其次,节目在细节方面,也是竭尽心思。如突出展示《仪礼》简中的削刮、修改的痕迹,推测简册是墓主人经常诵读之物,极具生活质感的场景,拉近了历史与观众的距离。再如演绎王杖简时,从人物持有鸠杖时的荣耀,再到鸠杖不慎折断时的惊惧,入木三分的表演,既体现出王杖的尊贵,也突出了王杖在汉代王杖制度中的象征意义,这一设置可谓点睛之笔,将文物的内涵价值彻底呈现出来,曲尽其妙。

总之,《简牍探中华》将一枚枚简牍搬上荧屏,挖掘文物背后的内涵,追寻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根脉,让大众感悟到传统文化的厚重与魅力。有“料”、有“品”、有“趣”的节目内容,做到了让简牍“活”起来。

甘肃地域广博,文明源远流长,一件件陈列的文物既是绵延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多元文明的承载者。在“博物馆热”持续升温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简牍探中华》为我们提供了新视角。我们不仅要挖掘文物本身蕴含的历史“深度”,还要赋予文物应有的“温度”,将历史文物与现实关怀联系起来,让大众走近文物、走进历史,实现史、物、人之间联动,才能释放出文物最大的内涵价值,才能更好地感知历史,传承文明。

(作者系甘肃省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

--> 2024-06-14 【视界】 2 2 甘肃日报 c164323.html 1 感知文物的“深度”与“温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