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2-0001 甘肃日报社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苏丽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支撑、资源依托以及坚实基础。通过引导大学生深入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汲取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滋养,对于培育具备爱国情怀和担当精神的新时代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具有深远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紧密相连,相互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爱国主义元素,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等,已深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中,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基因。开展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中厚植青年的爱国主义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了民族自尊与自信,是培育爱国情感的重要基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培育爱国人才的精神支柱。通过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大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和价值追求,能够有效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智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历史观和民族观,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中,大学生可以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和辉煌,从而培养起强烈的爱国情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如仁爱、孝道、忠诚、诚信等。这些价值观念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的智慧结晶,具有深厚的道德底蕴和社会意义。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提升个人的修养和素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创造方法,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民族人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思辨、注重实践、注重创新,这些都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重要基础。

创新教育模式,推动以文化人。要进一步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形式,高校应积极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课程,系统传授经典著作、传统礼仪、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内容,帮助大学生全面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举办多样化的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如设立书法、绘画、剪纸、民乐等工作坊,引导学生亲身参与,深刻体验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教学的有机融合,高校应在各学科教学中巧妙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形成跨学科的文化教育合力。例如,在历史课程中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在文学课程中赏析古代文学经典作品,在哲学课程中探讨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等。通过将传统文化与学科知识有机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提前规划并落实跨学科的传统文化教学计划,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在各类课程中得以充分体现。此外,高校要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传统文化学习机会,避免传统文化教育的孤立性,使其成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推动传统文化研究与创新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研究活动,如开展传统文化调研、撰写传统文化相关论文等,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鼓励并支持学生开展传统文化创新实践,如设计传统文化创意产品、策划传统文化主题展览等,以此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

引导大学生深入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培养具有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大学生的重要举措,更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必然要求。我们应共同努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凝心聚力铸魂育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源源不绝的力量。

作者为西北师大教育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

--> 2024-06-04 2 2 甘肃日报 c162613.html 1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