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2-0001 甘肃日报社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领导干部论坛】

奋力推进美丽甘肃建设

甘肃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 苏君 甘肃省生态环境厅厅长、核安全局局长 葛建团

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坚定不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全领域转型、全方位提升、全地域建设、全社会行动,确保到2035年美丽甘肃目标基本实现。

深刻认识美丽甘肃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底线任务,全方位推进生态保护治理,深层次整治生态环境问题,祁连山生态保护“由乱到治、大见成效”,黄河之滨越发壮美,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为全面推进美丽甘肃建设打下坚实基础。但全省生态本底脆弱,产业结构偏重,“两高一低”特征明显,环境基础设施短板突出,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压力大、环境风险防控形势严峻,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得到根本缓解。要巩固来之不易的成果、解决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就必须把建设美丽甘肃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建设美丽甘肃,是甘肃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最大贡献。在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甘肃涉及“两屏一带”;在全国“三区四带”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布局中,甘肃涉及“两区一带”,承担着“三阻一涵养”的重要生态功能,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必须要实施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主体功能区等国家战略,打好新时代“三北”工程攻坚战,筑牢国家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建设美丽甘肃,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的战略任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之一,关乎人民群众福祉,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美丽甘肃建设关系全省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局,事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必将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的全过程。我们必须立足省情,努力蹚出一条西部生态脆弱地区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以美丽甘肃建设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建设美丽甘肃,是满足全省各族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生活愿望的迫切需求。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良好生产生活环境。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生态环境问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扎实推进美丽甘肃建设重点任务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开展重污染天气防控、臭氧、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行动,紧盯工业、燃煤、机动车、扬尘四类污染源,高质量推进钢铁、水泥、焦化等重点行业及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强化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守护好“兰州蓝”城市名片。打好饮用水安全保障保卫战,加快补齐城镇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短板,强化河湖管控,打造公众亲水优质生态空间。开展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强化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治。梯次推进“无废城市”创建,实行尾矿库污染治理分类分级环境监管。持续推进新污染物治理行动,降低新污染物环境风险。紧盯群众身边生态环境问题,集中开展餐饮油烟、噪声污染和异味扰民等问题专项整治。

着力筑牢国家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持续健全完善祁连山生态环境常态长效化监管机制,实现监测监管工作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协调一致、监督有力、执法高效。加快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高质量推进“三北”工程六期建设,打好国土绿化持久战和防沙治沙阵地战。不断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以大熊猫、金丝猴、雪豹、红豆杉等为重点,全面保护省内珍稀野生动植物。切实维护生态安全,提升生态安全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应对处置能力。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夯实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实施强工业行动,促进钢铁、石化、有色金属等重点行业加快转型升级,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围绕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加快建设新型能源项目,推动新型储能规模化、多元化发展,加快陇电外送通道规划建设,构建清洁低碳能源体系。加快交通运输结构调整,推进“公转铁”,加快工矿企业、工业园区、空港陆港、煤炭基地等铁路专用线建设和铁路集疏运支线建设。坚持先立后破,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

探索打造美丽中国建设甘肃实践示范样板,展现西部壮美风貌。立足省内独特自然风貌和资源环境禀赋,研究制定美丽甘肃示范区建设方案,分模式、分梯队开展实践创新。建设美丽河湖,深入推进黄河生态保护治理和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建立水生态考核机制,加强水源涵养区、河湖水域及其缓冲带保护修复,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建立健全河湖生态流量保障机制,持续推进河湖清漂和清废行动,积极推选国家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开展省级美丽河湖创建。建设美丽城市,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和功能完善,开展城市生态环境治理评估,制定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效能评估技术标准及管理规程,支持打造“大美兰州”“戈壁明珠”等一批美丽甘肃亮丽名片。建设美丽乡村,实施美丽乡村示范县建设行动,统筹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强化农业面源污染系统治理,有效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和黑臭水体,落实农村生态环境监测评价制度。

健全完善政策制度体系,为美丽甘肃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强化法治保障,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湿地保护、污染防治、监测管控、重点区域重点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等领域地方性法规规章制定修订。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充分发挥财政、税收、价格、金融等政策协同作用,推进碳排放权、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市场化交易,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生态补偿制度,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深化科技协同创新,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实施生态环境科技创新重大行动和高层次生态环境科技人才工程。

--> 2024-06-04 【领导干部论坛】 2 2 甘肃日报 c162612.html 1 奋力推进美丽甘肃建设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