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波
县域经济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地理区位等比较优势,因地制宜推动发展模式变革和产业能级跃升,才能有效盘活存量、引入增量、提高质量、增强能量、做大总量,不断提升县域产业竞争力和综合经济实力,持续激发县域经济活力,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实体经济是应对经济领域各种风险挑战的物质基础,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不仅可以让传统产业获得新的动能、实现转型升级,而且还能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催生新业态新模式。要夯实传统产业“底盘”。瞄准国家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向,聚焦县域优势特色产业,积极探索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新路径,加快构建以新材料、清洁能源为主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冶金化工、建筑建材、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等传统产业扩规模、增效益,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发展水平。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智能制造,推动工业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促进县域内支柱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要提升新兴产业“增量”。以科技创新为抓手,把构建新兴产业集群同发展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县域内绿电、土地、资源、劳动力等综合优势,坚持指标争取、企业引进、能源输出消纳同步推进,推动生产力不断“焕新”,加速引领产业腾飞。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传统产业从“原”字头“初”字号低端产业,向高科技、低能耗的高端新兴产业转型,提升发展“能级”。要丰富文旅场景“业态”。抢抓文旅消费井喷发展态势,统筹推进城市核心商圈、特色街区、乡镇商贸中心等场景建设,大力发展休闲度假、生态康养、农耕体验、研学旅游等特色项目,促进“文旅+”提档升级。深入实施“放心消费行动”,创新性推出一批互动性文旅活动,举办一批高层次节会赛事,不断提升消费层次、引爆消费热点。要厚植市场主体“根基”。深化专精特新企业梯次培育,助力更多优质骨干企业升规入库,不断凸显成长型企业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主体地位。积极促进大中小企业组团发展,塑造上下游产业合作和利益开发共同体,让下游企业依托链主企业成长,让小企业围绕大企业发展,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持续扩大有效投资。发挥好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的引导作用,有利于提升经营主体发展预期,带动民间就业和消费,促进形成县域关联产业供需互促、产销共进的良性循环。要精准绘制招商图谱。聚焦县域特色产业链,制定完善资源招商图谱、产业链招商图谱和招商引资工作清单、投资机会清单、产业政策清单,保持分片包抓、全员招商的态势,持续增强专业招商能力、项目承接能力和全周期服务能力,着力引进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和细分领域配套企业,推动“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取得实效。要高效推进项目建设。坚持“深度关联”的发展思维,围绕项目发展规划、功能配套,谋划引进一批含新量、含绿量高的产业项目,构建完整的产业链生态。探索实行集中办公、联合攻坚、专班运作的重大项目协调推进机制,努力实现投资量、工作量、实物量“三量齐增”,支撑带动县域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要激发园区发展活力。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全面推行“管委会+公司”“标准地+厂房”模式,不断完善能耗、用地、电力、资金、供水等要素协调保障服务,增强园区综合承载能力。积极实施以绩效工资制为核心的薪酬制度,盘活低效僵尸企业,为产业发展聚要素、拓空间、增动能。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着眼项目建设堵点和经营主体痛点问题,深化“市县同权”改革,加快推进首位产业企业全生命周期“不来即享”、政务服务“异地通办”等一批重点事项改革,全面落实惠企政策,精准快速解决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类困难,构建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用心帮助企业减负增效,提振企业发展信心。
不断深化城乡融合。推进县域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是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举措。要厚植资源优势。坚定不移推动工业产业首位发展,重点拓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关联型、资金密集型领域,以工业突破转型带动实体经济发展壮大。在坚决守牢粮食安全、耕地保护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任务的基础上,以现代都市型农业、农村电商等新业态为引领,因地制宜打造绿色精细高效农业,提升农业产业比较效益。盘活乡村地区生态资源,赋予城镇更多生态功能和价值,拓宽“两山”双向转化通道,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增值。要深化示范创建。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和美乡村建设、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县域环境卫生整治和“八改”工程,突出抓好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党建引领等重点任务,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推动社会文明程度、城市形象品质实现更大跃升。要推进城市更新。着眼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既重视“看得见”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又关注“看不见”的融合制度环境建设,实现功能互补、产业延伸和服务配套。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城乡一体化建设,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城市更新的格局,推动城乡共同繁荣进步。
作者单位:山丹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