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葆 谢晓斌
工业园区是实施强工业行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阵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扩大对外开放的“排头兵”。大力发展工业园区,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发挥产业基础优势,全力推动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新篇章。
锚定发展任务,推动转型升级。工业园区必须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贯穿在工业园区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久久为功,持续用力。要在推动转型升级上下功夫、见实效,加快工业园区实现“提质升级”。坚持创新,着力打造科技园区。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园区高质量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关键,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围绕实施高新技术、高成长性、高附加值企业培育壮大行动,加快培育一批知名科技型企业,引进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隐形冠军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把工业园区作为科技创新的主战场,加大科技创新平台向园区布局,科技项目向园区倾斜,研发经费向园区投入,引导龙头企业、高校院所、专业机构,把孵化场所、众创空间、中试基地、验证平台建设在工业园区,加强仪器设备、创新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打造工业园就是科技园的良好生态。充分发挥各类科技创新平台的作用,加快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促进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一线,把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增量”。绿色发展,着力打造绿色园区。加快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扩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链和供应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资源能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实现生产过程清洁化,资源利用循环化、能源消耗低碳化、产品供给绿色化、产业结构高端化;推广绿化美化工程,建设园林化工厂、生态化园区,推动工业园区向绿色转型。数智赋能,着力打造智慧园区。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围绕产业数字化,加快培育智能化工厂、数字化车间,建设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园区;运用先进适用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改造;积极推进中小企业“上云用数”“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深入实施人工转机械、机械转自动、单台转成套、数字转智能工程;围绕产业数字化,巩固提升集成电路封测产业,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服务业,做大做强智能终端产业;加快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运营管理等智能化改造应用,推动工业园区向智能化发展。
积极探索实践,创新发展机制。创新发展机制是推动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和强大动力。要积极学习借鉴外地成功经验,紧密结合当地实际,积极探索有利于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机制。创新管理机制,推行“一区多园”模式。按照“原有隶属关系、管理体制、日常统计、财税征收渠道等均保持不变”“市县区统筹协调、分级管理、一县一特色、功能互补、一体发展”的思路,加大县区工业园区享受优惠扶持政策和综合管理权限,提高审批效能,优化发展环境,大力推动有关政策落地见效,为推动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创新运营机制,推广“管委会+开发运营公司”模式。鼓励国有企业、社会资本、第三方运营机构等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有实力的开发建设主体对园区资产重组、调整优化股权结构,引入民营资本参与园区运营或工业园区特色产业包干经营。创新合作机制,推动“飞地园区”发展。依托国家级、省级工业园区,深化与山东、天津、福建和央企的全面合作,结合“津陇共振兴”“鲁企走进甘肃”等活动,经开区及县区工业园区谋划建设“飞地园区”,持续推进“甘肃资源+东部企业”“甘肃基地+东部总部”“甘肃制造+东部研发”“甘肃产品+东部市场”等多元合作模式,实现东西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增强工业园区发展动能。
强化要素保障,增强承载能力。推动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各类要素强有力保障。要全面落实扶持工业园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在强化要素保障上持续用力、协同发力,不断提升园区综合承载能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大工业园区“七通一平”等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通路、供水、供气、供电、供热、排污、垃圾处理等公用基础和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建设。强化各类资金投入。将工业园区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在政府专项债券指标分配中给予重点倾斜。支持县区申请园区基础设施补短板国债项目。推动政银保企常态化长效化对接,金融机构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加大信贷投放规模,创新推出金融产品,提升金融服务能力。鼓励社会资本运用特许经营、PPP等模式,在工业园区建设基础设施和标准厂房、中小企业孵化园等公共服务设施。强化土地集约利用。按照国土空间规划,确保工业园区用地计划。落实重大项目省级统筹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政策,强化重点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用地保障。落实入园企业退出制度,严格清理圈而不建、圈而缓建、圈而少建项目和“僵尸企业”,及时收回土地“腾笼换鸟”,进行二次开发,提高园区土地利用率。
作者分别为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省电工技术学会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