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李恒 邱冰清
织密“一小时急救圈”网络,帮助急性脑梗、心梗等危急重症患者尽快实现转诊;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患者“上车即入院”……由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大会组委会和江苏省溧阳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爱卫新征程 健康中国行”主题活动(溧阳站)近日举办,记者进行了现场采访。
走进溧阳市光华高级中学,教学区、活动区和生活区等显眼位置及人员密集场所,均配备有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这种便携、易操作的心脏急救设备,被誉为“救命神器”。
开设急救知识课堂、开展急救知识竞赛……溧阳市光华高级中学教师王立敏介绍,该校采取多种方式开展急救教育,目前学生的急救知识知晓率达90%以上。
为加强学校急救教育,保护青少年生命健康,2021年,教育部决定实施青少年急救教育行动计划,开展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工作;2023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第二批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鼓励高校开设应急救护相关课程并纳入学分管理。
一些地方不断完善学校急救教育“施工图”,比如,河南省鹤壁市开展“救在身边·校园守护”行动,将应急救护培训融入教学实践;山东省要求做好学生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普及,指导学校推广急救箱、AED等急救设备……
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司长毛群安介绍,教育部急救教育试点学校已达1200多所,实现了急救教育试点各级各类学校全覆盖。
急救,既要“急”,更要“救”。在与死神抢跑的急救一线,早一分钟救治,患者就多一分希望。数字赋能,助力急救强起来、快起来。
近日,江苏省常州市市民王先生突发左侧肢体无力,在家人的帮助下呼叫120急救电话。当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高度怀疑王先生脑卒中,第一时间将患者信息传输至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卒中中心,救护车将患者送达医院时,卒中中心的专科医生已在抢救室等待,明确诊断后对患者进行溶栓治疗。
从急救人员抵达现场到对患者完成治疗,用时不到一个小时。这是数字赋能急救的一个缩影。
常州市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主任何小茜介绍,当地织密覆盖全市急救“一张网”,打造“上车即入院”救治模式,急救车辆与全市多家三级医院共享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同步向接诊医院传输患者生命体征等实时信息。途中可开展远程会诊、在线指导,形成“现场-车辆-医院”即时连线、多方协作、全流程的高效闭环。
在溧阳市120急救指挥中心,记者看到大屏幕上,当日急救报警次数、出车次数、救治人数等数据实时跳动、更新。
“信息化技术对于提升急救服务十分关键。”溧阳市卫生健康局党委书记、局长潘建中介绍,当地构建了一个高效、智能、响应迅速的急救服务反应机制,从“病人等医生”向“医疗资源等病人”转换。2023年,当地120呼叫反应时间平均降至15分钟以内。
随着数字科技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卫生健康领域,急救能力和效率也得到提升。毛群安提出,各地充分发挥爱国卫生运动组织优势、群众优势,促进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的进一步普及,探索通过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应急救护工作成效。(新华社南京5月1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