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春捂秋冻”,面对乍暖还寒的天气,做好保暖是很必要的。但换季时,身体有两处稍微凉些反而对健康有益。“倒春寒”时节,哪些身体部位该暖、哪些该凉是很有讲究。
两处凉点更健康
春季气温骤然反复,对人的身体健康有较大影响,应急总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孙叙敏提醒,冬春交替,两处要凉些。
头凉 中医有“头为诸阳之会”的说法,古语道“寒从脚起,热从头散”。相对于脚而言,头部的温度较高,体表1/3的热量经头部发散。
同时,头部也是人体出汗较多的地方,因此头部易热、不易凉,保持头部适当的凉爽,有利于身体散热,避免上火。
心胸凉 中医将心归为五行中的火,认为心本就有火的特质。如果将心胸部捂得过热,外热接内火,就会导致口干舌燥、腮红面赤、手足心热、心情烦躁等问题。
因此,心胸处可以适当凉一些,比如晚上睡觉时,在保证卧室温暖的前提下,被子不用盖得太高,露出胸口可能睡得更踏实。
三处要重点“捂”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生吴义春表示,身体这三处要重点“捂”。
捂脚 我国唐代药王孙思邈主张“下厚上薄”。人体腰部以下的血液循环要比上部差,容易遭到风寒侵袭。裤子、袜子、鞋子一定要穿得厚点、暖和点,不要换得太快,脱得太早。
捂腹 腹部是阴经积聚的地方,腹部温度太低会导致胃肠道疾病、妇科疾病、男性生殖系统疾病出现。腹部保暖是保护胃、脾、肠,预防消化不良和拉肚子。
捂背 背为督脉之海,也是阳脉之海,是一身阳气汇集的地方,背部保暖可预防疾病,减少感冒几率;后背如果受寒,容易阳气不足,有碍生发。
此外,春捂还要讲究“度”:
“捂”的温度 一般来说,昼夜温差较大(≥8℃)时,要“捂”一会儿,早晚注意增加衣物;中午气温在10℃以上时,可以适当减衣;当白昼气温超过15℃且比较稳定时,就可以脱掉棉衣,穿得稍单薄些。
“捂”的程度 以自身感觉温暖,又不出汗为宜。春季,蓄积于体内的阳气外发,若内藏阳气过多,就会化成热邪外攻,诱发鼻腔、牙龈、呼吸道、皮肤等部位出血,以及头晕目眩等症状。
初春保养要点
初春天气变化无常,尤其是体弱人群、老人和儿童要格外注意保养,应急总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缪国斌提醒, 除了穿衣,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食 饮食方面宜多吃性味甘平的食物,少食酸涩、油腻食物。
春季也是养肝、护肝的好季节,多吃菠菜、荠菜、胡萝卜等食物,可起到有效调节肝火的作用。也可适当吃点辛辣的食物,如葱、姜、蒜等,能够起到益气通阳、祛散阴寒的作用。
此外,保证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充足摄入。
住 气温回升,室内一定要注意开窗通风,建议每天开3次窗,每次的时间不少于半小时。早上起床后,客厅和卧室要开1次窗,中午12点到1点开一次窗,下午3到4点开1次窗。
行 很多人都有晨练的习惯,但此时早晨气温低、湿度大,容易感冒。因为,太阳出来前空气中的氧含量低,易引发心血管疾病,患有高血压、肺心病、“老慢支”、糖尿病等慢病的老年人更加危险。所以,建议在太阳升起后再进行户外运动。 (稿件来源:《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