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2-0001 甘肃日报社出版






         下一篇

【剧评】
广播剧《一大代表毛泽东》——

激情与诗意的交响

关玲

广播剧《一大代表毛泽东》从毛泽东担任《湘江评论》主编的时间点切入,把当时面对各种新思潮,刚刚在漫漫长夜看到一缕曙光的一群青年人的革命实践表现得具体而生动。作为《湘江评论》主编的毛泽东,已经深刻认识到没有思想改变,就没有中国的改变。但新思潮那么多,到底哪一个才是救国救民的良方?

从优秀青年到一大代表,毛泽东在这个时期也和其他青年人一样,有许多的困惑。不同的是,他有自觉解惑的过程。从街头演讲唤醒民众开始,到去北京请愿惩办残害学生的凶手张敬尧,在北京读陈望道翻译的国内第一部完整版《共产党宣言》,和李大钊、陈独秀讨论俄国革命,再到回湖南开办文化书社,并以此为成立长沙共产党早期组织而积极做准备,到参加中国共产党一大,成为一大代表。全剧通过这些事件的展开,讲述了毛泽东的寻找历程和心路历程,并在叙事中陆续带出湖南的何叔衡、杨开慧,北大的李大钊、陈独秀,法国留学的蔡和森,上海的李达等主要人物的关系。在剧中或轻或重,浓妆淡抹之间塑造了每个人的鲜明形象。

剧情中最精彩的部分是两次思想的交锋,也是剧中通过思想碰撞,带出人物情感的独特表达。一次是1921年元旦,新民学会年会在长沙文化书社内召开,大家一致同意把“改造中国与世界”定为新民学会的新宗旨。但在是否将布尔什维克主义作为行动纲领,立即建立一个具有政治抱负的党派组织的讨论中出现分歧。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将听众带入规定情境,仿佛身临其境,剧中内在的张力,让此时的戏剧性表现得十分充足。另一次交锋是毛泽东、何叔衡去往上海参加党的一大期间和萧子升相遇,多次敞开心扉地促膝长谈。如果说第一次的交锋充满火药味,而这一次却充满深情。

广播剧《一大代表毛泽东》通过斗争实践的戏剧化处理,将人物的成长过程艺术化呈现。毛泽东和他的同志们寻找真理的过程,也是我们跟随他们厘清历史背景、知晓道理由来、理解革命信仰的过程,在过程中得到思想启迪。

广播剧是一种通过语言和音乐音响有机结合,用声音创造出的独具魅力的听觉艺术。全剧运用多种手法,以良好的精品意识完成了演播制作,艺术性得以完整呈现。该剧的语言,除了完成历史背景、场景转换等基本叙事功能以外,还富有诗意、激情。语言的文学性,奠定了作品的艺术基调。演员的个性表达、方言的合理使用、表演的深厚功底,将毛泽东的敏锐、李大钊的睿智、陈独秀的激情、杨开慧的聪慧、陈树湘等湖南青年的生动形象表现得栩栩如生、跃然眼前。剧中根据剧情需要,精心设计的音乐和音效,营造出了不同环境、场景和氛围,有效地调动了不同人物的情绪和听众的情感,尤其是《国际歌》和《浏阳河》两个音乐主题的变奏和融合,以及交响乐队的演奏,颇具匠心地演绎出湖南地域特色和人物内心世界,用声音刻画出了共产主义先行者的独特艺术形象,赋予听众无限的想象空间。我们仿佛真的看见毛泽东怀抱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救国救民志向,从长沙小西门码头登上小火轮,去上海参加党的一大。广播剧《一大代表毛泽东》从剧本到作品,完成了立体化的艺术创作。

--> 2023-12-26 【剧评】
广播剧《一大代表毛泽东》——
2 2 甘肃日报 c132710.html 1 激情与诗意的交响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