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柏林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重中之重是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这个理想信念,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养时代新人,要从优化协同育人格局、做“经师”“人师”统一者、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加强培育斗争精神等方面统筹发力、系统推进。
优化协同育人格局。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我们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伴随着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要作好总体设计,一体化统筹思政育人的目标、内容、教材、方式方法等要素,按照不同学段学生认知规律有侧重地设计课程内容,实现全学段课程内容的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实现育人过程和育人目标的有机统一;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课堂主渠道作用,有效融通课程思政与日常思政,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健全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新格局,实现学校积极主导、家庭主动尽责和社会有效支持的有机衔接,形成家庭学校社会携手育人的强大合力。
做“经师”“人师”统一者。育人先育己,高校教师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并作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要做到教书和育人、言传和身教、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的“四个相统一”,按照“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标准积极修为,身体力行。坚持在“大思政课要善用之”实践中锤炼锻造,用“大”的资源拓展课堂教学内容,紧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主题培育“大”情怀、砥砺“大”担当,在“大”视野中科学解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好红色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新时代青年学生自觉传承民族精神基因、筑牢中国文化自信。作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实施红色育人的前沿阵地和主战场,学校思政育人就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持续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厚植爱党报国情怀。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把时代特征、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办学历史、办学特色、办学精神相结合,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流。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让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到广大青年心中。
加强培育斗争精神。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长期实践探索的成果,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既是对我们党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的实践要求。培养造就“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就要持之以恒培育他们的斗争精神,激扬起他们继往开来、不懈奋斗的精神力量。引导学生深刻领悟我们党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特质;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伟大实践,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在亿万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进行的伟大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引导学生学好用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的宝贵资源,激发他们的历史主动精神,坚定他们的历史自信,凝聚奋进力量。
作者为兰州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副教授。本文系2022年度甘肃省高校党的建设研究课题“高校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研究(GSGX2022B14)”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