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精神上“筑魂”,唱响时代赞歌主旋律;在道德上“立身”,培育乡村文明新风尚;在文化上“植根”,挖掘传统文化新元素;在情感上“加温”,开启志愿服务新实践;在价值上“育人”,标定时代新人新坐标;在气质上“焕颜”,打造美丽乡村新家园。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作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推动农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核心力量。我们要紧贴使命任务,坚持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统筹文明实践、文明培育、文明创建,助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精神面貌改善、农村全面发展。
在精神上“筑魂”,唱响时代赞歌主旋律。要坚持党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绝对领导,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围绕党和国家的重大节庆、重要活动和重大事件,持续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要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融媒体中心等传播阵地作用,深入宣传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聚焦伟大成就、深刻变革、幸福生活,弘扬爱党深情,凝聚奋进力量,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
在道德上“立身”,培育乡村文明新风尚。要注重农村道德环境氛围的营造,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凝聚村民道德共识。要持续强化乡村法治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农村群众尊法守法意识。要完善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以农村群众道德素养的提升,带动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整体提升。
在文化上“植根”,挖掘传统文化新元素。要深入挖掘和培植乡土文化根脉,发掘蕴藏于其中的优秀文化元素,倡导富有地域特色和优秀价值内涵的乡村文化、民俗文化、节会文化,寓教于乐、寓教于情、寓教于理,把文化资源转变为育人环境,提升地域情感温度。弘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在情感上“加温”,开启志愿服务新实践。要大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着力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突出行业部门的有效联动和资源下沉,探索开拓“为民、便民、利民”新载体,努力营造“民愿、民乐、民享”新环境,着力构建农村互爱互助、共建共享农村新生态。要针对不同群体的多元构成和多样化需求提供相对应的志愿服务,用专业、精准、快捷的服务模式创造品牌化价值。
在价值上“育人”,标定时代新人新坐标。要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目标,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举办道德模范、时代楷模、身边“好人”和“最美”系列评选活动,用榜样的力量教育人、感染人、塑造人。积极发挥“乡贤”在社会资源、道德修养等方面的优势,发挥其在观念引领、道德示范、矛盾调解与舆论引导等方面的作用。注重农村青少年教育问题,关心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发挥乡村学校少年宫作用。
在气质上“焕颜”,打造美丽乡村新家园。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以推进农村“垃圾革命”“厕所革命”“风貌革命”为突破口,持续开展美丽乡村文明风尚提升行动。将产业布局、景观设施、道路绿化等一体纳入环境规划,推动形成建设有序、环境整洁、特色鲜明的乡村新风貌。引导群众自发加入人居环境建设行列,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大力普及健康知识,积极倡导科学、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着力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和生活品质,建设美丽幸福新家园。
(作者为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一处副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