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莉
更加主动融入服务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布局;全面体现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基础性地位;增强“一核”牵引形成区域发展强引擎;强化“三带协同”调整优化生产力布局,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是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我们要学深悟透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将其细化落实到我省“一核三带”区域发展的实践中去,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更加主动融入服务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布局。当前我国区域重大战略形成以四大区域板块(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城市群(长三角一体化、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渝双城经济圈)、两大经济带(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一带一路”构成的大框架。甘肃地处西北地区中心地带,是黄河、长江重要水源涵养区和多民族交汇融合地区,是连接“一带”“一路”的通道枢纽。甘肃积极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区域重大战略,事关西部大开发战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以及“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全面贯彻落实,对筑牢西部生态屏障、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要谋划用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依据“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全力打造生态屏障、能源基地、战略通道、开放枢纽的区域发展目标,以全面服务“国家所需”,充分体现“甘肃所能”。
全面体现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基础性地位。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主体功能区制度。主体功能区制度是区域战略制订的基础性制度,是区域政策机制是否照顾到区域差异性,增强政策的地域针对性的重要前提。我省各市(州)在细化落实“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的实践中,要依照不同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将“一核三带”的区域发展格局与省域按主体功能划分的城市化发展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布局相契合,出台协调一致的财政、产业、投资、土地、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绩效考核等区域政策,鼓励各市(州)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推进省域内设施联通、政策相通、市场互通、产业融通,形成合理分工、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区域布局。确保细化政策兼顾社会经济一体性以及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实现区域政策与主体功能区类型的有机匹配。
增强“一核”牵引形成区域发展强引擎。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强调了城市群都市圈在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中的牵引带动功能。我省“一核三带”的区域格局中,“一核”是指以兰州和兰州新区为中心,以兰(州)白(银)一体化为重点,辐射带动临夏、定西的一小时经济圈。要通过培育兰白都市圈,依托兰州高新区、兰州国际港务区、榆中生态创新城以及各级各类工业园区等重点开发区,推动优势地区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区、特色产业聚集发展区、综合交通物流枢纽承载区、对外开放先行区,联动打造主导功能突出、业态相对完整集聚的省域核心增长区,形成驱动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
强化“三带协同”调整优化生产力布局。在强化“一核”牵引的同时,通过“三带协同”推动优势产业错位发展格局,形成以“一核牵引、三带协同”的生产力总体布局,支撑我省实现区域优势互补的高质量发展全局。一是面向国家生态安全,全力打造黄河上游生态功能带。以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陇中陇东黄土高原区、祁连山地区为重点,加快实施一批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治山增绿、防沙治沙等工程。二是强化河西走廊经济带联动发展,打造清洁能源及新材料和特色高效农业产业聚集带。依托酒钢集团、金川集团等企业集团,发挥矿产资源和清洁能源、新材料发展既有优势,积极打造河西走廊国家新能源综合示范区,建设我国重要的新能源综合利用、新能源生产和全产业链、新能源科技进步和体制机制创新示范基地。依托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示范区和节水戈壁生态农业示范项目,以绿色有机为导向,做大做强种业、蔬菜、肉羊等产业集群,建成面向全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的特色农产品供应基地。三是推动陇东南经济带合力发展,打造综合能源和先进装备制造产业聚集带。加快陇东地区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绿色清洁开发步伐,建设陇东千万吨级油气生产基地和特色高端战略性石化工业基地,建成千万千瓦级绿色智慧综合能源基地。推进实现“陇电入鲁”,将陇东地区建成国家“西电东送”重要基地。
作者为甘肃省经济研究院区域经济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