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22年03月25日
第07版:区域观察

在希望的田野上

——平川区陡城村推进乡村振兴侧记

马军华

沿着崭新的公路进入白银市平川区陡城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美丽宜居的乡村画卷:田间,渠道相通路相连;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掩映在树丛中;休闲广场上,健身器材一应俱全,村民们闲暇之余或跳广场舞,或下棋,或三五成堆地拉着家常;平坦洁净的水泥路环绕着田野、穿越村庄;山涧泉水潺潺流向远方。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画扑面而来。

陡城村,这座拥有两千多年文化底蕴的村落,是丝绸之路东段北线上的重要通道。村民多居住在四围陡峭的大山峁上。村内有一条两三公里的老街,这里曾经承载着无数客商和陡城人的故事与梦想。

“以前,这里都是土路,我们住的房子也很破旧。”村民马生成指着眼前的水泥路说,“这几年,村里的环境是越来越好了。房子、院墙外立面全部做了粉刷,有的地方还做了特色墙绘,村内的道路全部铺成了水泥路。我们的生活也是越过越好了。”陡城村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村民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基础。陡城村不断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和乡村治理水平,走出了一条具有本土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今日的陡城村,铺通了两条柏油路,一改从前出行困难的景象,家家户户接上了自来水,大部分农户改厕改灶,用上了沼气。村里还建成了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区——纺织铺、酱油铺、木匠铺。上水工程用的大水渠两边全部种上了花草,修建了陡城名宿,建设了观景台,打造了文化休闲广场、陡城书画院、文化长廊……种种变化让这个昔日设施落后的村庄,成为古韵古香的美丽乡村。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近年来,大棚蔬菜产业打开了农民增收致富的大门,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

来到村民张兴隆的蔬菜大棚,翠绿成串的辣椒吊长在一排排的辣椒秧上。张兴隆说:“我们这里的辣椒最大特点就是辣,品质好,口碑好,绿色无污染。本地、外地商贩都认准我们的辣椒。清晨采摘,上午批发,下午就已经送到了市民的餐桌上。我们种植辣椒已经十来年了,现在有4个辣椒大棚,年收入能达到15万元。日常生活开销、三个孩子上学,全靠这几个大棚了。”为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让村民享受改革发展的红利,在家门口就业,陡城村成立了蔬菜种植合作社,持续推进优势产业改造提升,鼓励村民通过发展设施蔬菜脱贫致富。目前,该村共有设施蔬菜大棚261座,村集体经济达到20万元以上。

陡城一日,丝路千年。古韵陡城不仅吸引来了众多游人,更是唤回了外出打工的游子。村民冯晓伟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浙江打工,听说家乡开始发展乡村旅游,他决定回乡创业,开起了鱼塘和农家乐。冯晓伟说:“听说老家发展成了旅游景区,我就辞去工作回到家乡。现在经营着两个鱼塘,里面养着红鳟鱼、黄鳟鱼、草鱼等。钓到鱼的游客可以在农家乐享用,也可以带回家。每到节假日,院子里都坐满了游客。我准备再扩建一下,盖几个大包厢和供游客休息的凉亭。我们还出售手工麻花、马蹄儿花卷、铁板锅盔、纯手工酿皮、土蜂蜜……”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陡城村积极开展“归雁行动”,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归巢”,为家乡发展注入新活力。

现如今,一座座乡村公园花团锦簇,一个个美丽乡村喜换新颜,一条条乡村公路四通八达,一个个富民产业落地生根。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美丽图景,正在平川大地徐徐铺开。

版权声明

《甘肃日报》(数字报)的原创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每日甘肃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甘肃日报》(数字报)所登载、发布的原创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2022-03-25 ——平川区陡城村推进乡村振兴侧记 1 1 甘肃日报 c306259.html 1 在希望的田野上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