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20年06月17日
第08版:甘肃新闻

绿绕金盆山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沈丽莉

6月的一场透雨过后,66岁的张万银出门,如常踏上那条他闭着眼睛都能如履平地的山路,“脚踩着这泥土,我心里才踏实。”张万银边走边乐呵呵地说,一只手有意无意地触碰着路边翠绿欲滴的松柏枝。

“以前爬上来半个多小时就够了,现在老了不行了……”一小时后,站在山顶的张万银有点气喘。这里,正是安定区巉口镇赵家铺村金盆山,站在山巅远望,只见蜿蜒起伏的山包上、沟壑间、山坡上,全是层层叠叠、整整齐齐的绿化带,人工种植的侧柏、红柳、山毛桃、臭椿、柠条生机盎然。

在金盆山下生活了一辈子的张万银,说起儿时的金盆山,不禁皱起眉头:“别说树,连草都见不着,羊都瘦干了,刮风时,张口说话一嘴土。”老人用“种一坡、收一车、打一斗、蒸一锅”形容了当时广种薄收的贫苦景象。

出路在哪里?广大干部群众逐渐形成了共识,只有治理荒山、治理流域才是出路。2003年,定西积极响应国家“退耕还林”号召,开启了大规模生态修复工程。退耕还林被安定人誉为旱涝保收的“铁杆庄稼”。此项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安定区投资最多、涉及面最广、建设成效最显著、群众受益面最大的一项民生工程。

一把尺、一团线、一把铁锹是时任赵家铺村党支部书记张万银每天必备的“三大法宝”,丈量全靠尺和线,挖坑就靠一把锹,带领着500多户群众每天撒在山坡上,从刚开始的手抬肩扛,慢慢的到拉着架子车劳作,十多年过去,绿色,硬生生从这片黄土地上“长”了出来!

自2003年以来,该村抢抓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有利机遇,按照整山系、整流域推进的原则,在金盆山一次性完成退耕还林6000亩、荒山工程造林5000亩,共栽植侧柏11万株、山毛桃25万株、臭椿6万株、柠条55万穴,扦插红柳79万株,种植紫花苜蓿3500亩。

退耕还林到哪里,生态恢复到哪里,产业跟进到哪里。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不仅使该村生态环境得到了彻底改善,树立了小流域综合治理精品示范工程的榜样,还使该村走上了一条“山上退耕种草保植被、山下建圈搞养殖、富余劳力输出增收入”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的路子,逐渐转变了种植结构,拓宽了增收渠道。据统计,近几年赵家铺村实现稳定脱贫151户562人。

如今,站在金盆山顶放眼望去,山梁极目之处是密密麻麻的林地,山腰层层梯田如“玉带”把座座山头束紧。庄稼丰收、牛羊满圈、产业多元的景象成为一种常态。

一个月前,张万银才从赵家铺村党支部书记的位置上退了下来。苦了一辈子,儿子要接他去城里享清福,他却哪儿也不去,“我就守着这金盆山,看着她更绿、更美。”

2020-06-17 1 1 甘肃日报 c195971.html 1 绿绕金盆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