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下一篇

清明断想

□ 卢泓羽

西北黄土高原上的春天总是姗姗来迟。立春之后天气渐暖,几天艳阳高照接连就是扬沙浮尘,随着生态环境不断好转,虽然黄沙天数大为减少,但是干燥的空气中仍然弥漫着沙土的味道。能盼来几场“贵如油”的春雨,那可真是大自然的恩赐了。期盼着“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天”;期盼着桃红杏粉梨花白,花开满树,淑景芳妍,几番乍暖还寒后,天朗气清,春和景明的日子——清明悄悄地来到了人间。

蛰伏了一个冬天的人们,终于可以走向户外、走进山野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中国人沿袭了千载的习俗,按时按节地启动着。年少时跟着长辈去扫墓,孩子的世界里没有断魂的悲情,只有郊游的喜悦。翻过山,爬过岭,在郊外的田野里畅快奔走,齐聚祖先墓园。看着大人们除草添土,摆贡品烧纸钱,一系列庄重的仪式在孩子们的眼里只有好奇和新鲜。黄土坟头下,长眠着历代的祖先;墓碑碑文中,镌刻着家族的荣耀。孩子们只会有样学样地磕头作揖鞠躬致敬,完全不知情感的牵动、记忆的缠绵。

不承想,昨天的孩童转眼步入中年,来不及品咂生活的五味,就要将责任扛上双肩。

不得不面对的一次次送别,让清明成了心头沉甸甸的日子。无助的泪水,深情的牵挂,哪怕是梦境中听一声嘱托,都成了遥不可及的期盼。凝视墓碑,思绪万千,骨血相连的亲人,音容宛在,却没有了昔日的笑语欢颜。山依旧,路依旧,望断天涯,难续亲缘……

生命不就是如此吗?

一边流泪,一边欢笑;

一边逝去,一边生长。

清明雨淅淅沥沥,湿漉漉的心头挥不去思亲愁念,至亲挚爱的眷恋,终抵不过岁月变迁。星移斗转,时光荏苒,唯有精神的传承,禁得住时间的考验。

令子孙念念不忘的,是祖先的恩泽荫佑;代代传承的,更有祖先的懿行嘉言。人丁兴旺,瓜瓞延绵,祖宗留下的家风家训才是最珍贵的遗产。树有根,水有源;人有祖,知渊源。一个个兴旺发达的家族,必然有其传承有序的文化根脉、精神密码。耳濡目染的熏陶、潜移默化的影响,把家族兴旺的文化基因内化成子孙的精神气质。无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目标,还是“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忠家”的家国情怀,乃至今天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誓言,都传递着炎黄子孙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这是融于中国人血脉中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精神力量,是中国人最深厚的底气和自信。

天地无言,四时行焉!天清地明的日子是节气也是节日,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厚的智慧,在这个慎终追远的日子里除了祭扫和缅怀,我们更应多些思考和警醒。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停一停匆忙的步履,想一想生命的意义。“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在缅怀、追思、感恩中致敬先祖,牢记教诲,启迪后人,把祖先优良的家风家训传承并发扬光大,赓续祖先的文化血脉,方合清明之本,清朗之意。

--> 2023-04-04 □ 卢泓羽 4 4 甘肃经济日报 c77548.html 1 清明断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