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范建设
“陪诊不仅仅是排队挂号、帮忙拿药、陪着看病这么简单,陪诊提供的是个性化的专业服务,因为顾客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我们接触的都是需要照顾的人,如果不投入感情是不可能做好的,只有去用心关注客户的需求,带着感情去工作,才能让顾客满意。”在甘肃省人民医院外科,记者见到了杨慧萍,说起自己做陪护的感受,杨慧萍心中有许多感慨。
做陪诊员几年,杨慧萍陪伴了不少老人,在医院奔走的过程中,她最大的感触是越来越智能化的医院,却给老年人带来了许多不便。“现在很多医院都设有自助挂号、缴费的机器,但机器对于一些老年人来说不是便利,而是负担。”
“用心用情”是杨慧萍的工作信条,她知道“用心”二字的分量。有一次,杨慧萍为一位患有抑郁症的母亲陪诊。通过和她女儿聊天得知,她父亲在疫情期间因病去世,母亲感觉一直没有照顾好父亲,心里感觉亏
欠了父亲,慢慢得了抑郁症。杨慧萍利用之前培训过的病人心理疏导技巧开导她,在她坚持不懈的劝导下,这位母亲渐渐释然了,知道了自己的心结所在。在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下,这位母亲病情逐渐有所好转。出院时,女儿和母亲对杨慧萍表示了真诚的感谢,此时的杨慧萍深刻体会到自己的价值所在。
最尴尬的是杨慧萍第一次陪一个做手术的男性患者。陪诊期间,杨慧萍克服了诸多不便,用心为患者服务。回想起来,杨慧萍说:“毕竟护理的是个男生,护理起来还是有些不方便,其实刚开始心里也有一些纠结。小伙子不容易,他不是兰州人,因为工作需要长期在兰出差。我也清楚,他但凡有别的办法也不会找陪诊,虽然是个小手术,但他还是有点害怕。通过和他多说说话,分散他的注意力,情绪逐渐得到了缓解。有了这次的经历,我也放平了自己的心态,患者无论男女都需要关心关爱,我们只要用心用情服务好患者,相信患者和自己就没有那份尴尬。”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现在陪诊是一个很大的市场,且陪诊员的收入也不错。然而,目前这一行还不是十分规范,陪诊员陪护的水平依然参差不齐。“职业陪诊员”不能把陪诊仅仅当成一门生意,正如兰大一院护士张海迪所说:这个工作需要付出感情,如果不投入感情,是不可能做好的。当然,医院以及相关部门也应对陪诊员实施必要监管,并且对他们做好专业培训,最好是持证上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