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21年12月24日
第04版:综合

我省出台实施方案

启动玉米制种科技强种行动

本报兰州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苏家英 张燕茹)我省近日出台《振兴河西国家玉米繁育制种基地实施方案》,旨在整合优势资源,用好科技“金钥匙”,“破题”玉米种质资源发展,破解玉米种质资源保存数量和创新利用低、育种创新能力弱、突破性品种少、核心竞争力不强等产业发展“硬伤”。

据统计,甘肃作为全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截至2020年,全省玉米制种面积达129.6万亩,产种5.46亿公斤,分别占全国总面积和总产量的55.6%和59.7%。《方案》提出,到2025年,力争实现引进玉米优异种质资源200份以上、创制玉米优异新种质200份、选育突破性玉米新品种20到30个、培育国内前十强种业企业2到3家、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20亿元以上、在全国玉米主产区的播种面积达到5%以上等目标。

按照《方案》要求,依托省内玉米种业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等,我省着力建设玉米种质资源库(圃),打造集种质资源鉴定、设施鉴定监测与控制、资源共享利用等于一体的智能设施设备和物联网数据云平台。依托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建立创新种质优异基因快速检测、转移、聚合和追踪的技术体系,挖掘抗旱、耐密、宜机收等优异育种材料。

据了解,我省还将组建甘肃玉米种业研究院,吸引戴景瑞院士、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新海等国内玉米种业高端人才,研发机构和优势企业等,围绕甘肃玉米繁育制种产业发展技术问题,联合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实现研发成果利益共享共用,支撑全省玉米产业发展。

《方案》还提出,要综合运用公开竞争、定向委托、揭榜挂帅等多种方式,支持省内玉米种业骨干企业牵头,联合组建甘肃省玉米产业企业创新联合体,推动优异种质资源挖掘、精准鉴定与创新利用,突破新品种创制、配套种业机械研发等领域集成创新。同时,鼓励本土制种企业全链条参与玉米育种、亲本繁殖、杂交制种、包装加工等环节,提升企业效益;支持综合实力较强的玉米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建设育种中心,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商业化育种管理平台,提升市场竞争力;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开展玉米繁育人才定向培养。

为营造良好的玉米制种生产环境,我省将加强玉米制种基地管理,严厉打击非核心区制种行为;将加强玉米繁育领域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保护和服务,开展玉米重点品种维权试点,逐步建立以知识产权保护为核心的玉米新品种评价管理机制。

版权声明

《甘肃日报》(数字报)的原创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每日甘肃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甘肃日报》(数字报)所登载、发布的原创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2021-12-24 我省出台实施方案 1 1 甘肃日报 c290265.html 1 启动玉米制种科技强种行动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