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升君
四野平畴的农田间,一条五六米的深涧里,水流汩汩,不知消歇地流淌。泥土的崖壁上稀稀疏疏的白杨、红柳和杂草相间生长。它们的根系在泥土里交错,是崖壁最好的保护屏障。水往上涌,看景的人往低处走。泉水咕噜咕噜地翻,泡花一朵接着一朵,一朵连着一朵。不急不缓,宁静、细腻、亲切而又迷惑。永远具有底力,不绝涌流,两千年、三千年,甚至更久远。村子里的老人说:小时候就有水磨沟;祖上的祖上都说:小时候就有水磨沟。
《甘州通志》说:“抚彝厅(原临泽县城)东南三十里,有湖塘纵十余里,横五里,地皆沮洳,夏秋陷马,其洼处泉水从地底涌出,泡花者如碗,共九眼故名,次者如杯眼尤多,络绎喷出。夏微涨,冬不冰,灌田甚广,尾水入黑水。”乡人兴每年端午节前后捞泉,将水草和淤泥铲除,泉水泡花如常。在水流入田地之前,将刚刚流出的泉水集聚成一潭,水从闸门喷泻推动三座水磨。在下游开渠导泉水灌溉沿途约1.8万亩农田。上游为“水磨沟”,下游称“九眼渠”。水磨木质齿轮,力的咬合吱呀吱呀,在原始古老的响彻中把麦子磨成面粉。十里八乡的人赶着牛车或驴车,按先来后到的顺序排队。卸下小麦袋子后,一点点地用厦子(木质铲挖物料的工具)将麦子倒进磨眼。我和五姐只去过一次水磨。我去并不是给姐姐搭手,是缠着姐姐带我看从没见过的水磨。大多数人家磨面都是驴拉石磨或者是手摇石磨,只有小麦丰收的年头才上水磨。水磨不用吆喝驴,只要一个人守着磨就行。三座水磨坐落在水渠上相隔不远,同时转动起来,“吱呀、吱呀”像古老的民谣,集约人间的喜悦,在空旷的天宇与祁连山的雪岚邂逅,悠远的声韵回荡在乡野上空。
上游的水磨已随时代远去,常年流淌的泉水适合虹鳟鱼、中华鲟等一些贵族鱼类生存。这些水族从水乡迁徙到干旱的北方,尾鳍摇得一条沟都是金色的翻腾、涌动。一尾尾金色或栗色的鱼不停地游或静静浅卧水底,像是在打探或倾听。泥土砌成的埂隔边沿碧绿的青草,像绿色的网格将水域分割成好多的长方格。每个方格里是不同鱼龄、不同种类的鱼。窄窄的埂隔只盛得下两脚,上面被游人的鞋底踩得光光的一溜儿,走上去既得小心,又有舒畅如水的散漫。水中人影与鱼重叠,自由、舒爽的浪漫、悠闲。深涧左边坡地上一片林地里散养的鸡,正在觅食虫子和植物去年散落的草籽,渴了就跑下坡饮泉水。
鱼池主人的房前两棵桃花树,红正对着深涧的碧绿和金色的游动。桃花的笑颜,是人内心灿烂的映像。不断往来的游人,在自然的怀抱里,品味美食,邂逅这古老的清泉水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