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兰州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李满福)近日,由省科学院、省科协、定西市农业研究院等科研机构相关专家组成的测产小组,在定西市安定区团结镇高泉村马铃薯示范基地,对省农科院旱地农业研究所课题组实施的马铃薯立式深旋耕作技术模式示范田进行现场测产。
立式深旋耕作技术是由省农科院旱地农业研究所历时近10年研发的一项新型耕作技术,能够优化土壤耕层结构,显著提升土壤有效水含量,自2016年中试推广以来,在抵御季节性干旱、实现水肥协同高效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据课题组张绪成研究员介绍,在寒旱区推广应用的立式深旋耕作技术,主要针对寒旱区土壤耕层变浅、犁底层加厚,导致作物产量品质和生产效益降低等实际问题,聚合旋耕和深松优点,打破犁底层,增加土壤通透性,增强土壤水分养分供应能力。同时研制“立式深旋耕作机”,配套起垄覆膜机具,形成“立式深旋耕作-施肥-起垄-覆膜”一体机,近年来,在甘肃、青海、内蒙古等类型区建立示范区情况看,此项技术优势明显。另外,立式深旋耕作技术还能改善马铃薯品质,实现产量提高、产品提质协同的目标。截至2020年,累计推广138万亩,累计新增粮食2.2亿公斤,成果转化效益显著。
当日测产数据显示,马铃薯立式深旋耕作技术平均亩产2940.4公斤,商品率为84.8%,较常规耕作增产99.2%,商品率提高2.1%,抗旱增产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