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21年10月12日
第04版:综合

【小康圆梦·看甘肃】

泾川白家村的美丽“蝶变”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田丽媛

小桥流水、灰墙黛瓦、绿树成荫、花团锦簇……中秋佳节,走进泾川县泾明乡白家村,美景令人陶醉。

白家村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改善同步实施,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形成了集“探秘远古文化、回归山水田园、体验民俗风情、记住浓浓乡愁”为一体的发展格局,先后被评为“甘肃省乡村旅游示范村”“国家森林乡村”和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沐浴着秋日暖阳,漫步在白家村宽阔整洁的村道上,一户户庭院古朴典雅,一个个水池碧波荡漾。

白家村曾是泾川县有名的贫困村,贫困发生率达57.2%,“群众靠山难‘吃山’,靠水难‘吃水’,住的是破窑洞,走的是烂泥路,吃水还要下山挑……”

“过去产业单一,村民收入微薄,年轻人娶不上媳妇。”提起以前的苦日子,今年58岁的村民白林贵不住地摇头。

2011年,白家村迎来了转机,走南闯北的白宁安回乡担任村文书,带动村民搞发展。

白宁安多方筹措资金,带领群众沙化硬化村组道路,争取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新建党群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同步配套建设乡村舞台、文化广场、卫生所、便民超市……白家村水、电、路、渠、房等基础设施显著改善。

白家村不断提升人居环境水平,开展村域绿化美化、实施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行动,探索建立“三包”责任制、组织公益性岗位人员全天候管护……逐步变为“花园式”美丽乡村。

“环境美了,如何提高村民收入?”白宁安在思考。

“1974年白家村牛角沟出土了距今约5万年的‘泾川人’化石,有山有水,还有化石,发展乡村旅游无疑是最好的选择。”白宁安坚定地认为。

白家村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独特的山水资源,建成牛角沟古人类遗址展馆、民俗农耕馆、演艺广场、白家水街及生态采摘、休闲垂钓、花卉观光等6个主题园。其中,牛角沟古人类遗址展馆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动员21户群众新建仿古式门店45家,42户群众从事农家小吃经营、手工艺品制作、土特产品销售及乡村旅游服务。”白宁安说,如今大多数村民在家门口端上了旅游的“金饭碗”。

乡村美了,口袋鼓了,村民的精神风貌焕然一新。

“自从制定了村规民约,村里的环境整洁了,村民不光将自家庭院打扫得干干净净,还主动承包公共区域卫生。”白宁安说。

白家村把移风易俗、遵规守法等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探索成立了由老党员、村组干部、老教师、群众代表等组成的村级“红白理事会”,参与群众婚丧嫁娶监督、调解和服务,有效遏制了“高价彩礼”。同时,开办巾帼文明积分超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定期举办“和谐家庭”“十大孝子”“白家好人”“星级党员”“最美庭院”等评选活动,精心组织“农民趣味运动会”“山水白家”乡村旅游文化节等活动。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白家村依托牛角沟古人类遗址展馆,建成党史学习教育研学基地和历史学习阅读吧,开展“党史故事我来讲”、观看红色电影、红歌咏唱等活动。

昔日贫困村,蝶变成美丽乡村建设的“明星村”,许多村前来“取经”。“下一步,我们要继续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扩大经营规模,实施‘南扩北进’,吸引游客‘留下来’,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升级。”对于白家村的未来,白宁安已经有了新盘算。

版权声明

《甘肃日报》(数字报)的原创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每日甘肃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甘肃日报》(数字报)所登载、发布的原创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2021-10-12 【小康圆梦·看甘肃】 1 1 甘肃日报 c276523.html 1 泾川白家村的美丽“蝶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