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21年10月03日
第02版:要闻

攻坚,“啃”下“硬骨头”

——引洮供水二期骨干工程通水回眸之一

(接1版)

塌方下的行进

为了最大程度确保施工安全,建设者们采用了“弱爆破、短进尺、强支护、勤量测、快封闭”的全断面掘进技术。可时大时小的塌方,出现了13次。

“最大的一次,处理了3个月。”李文瑞告诉记者,2019年4月22日,在3号斜井段,当施工队打到华家岭邵家沟大山沟道段时,没想到,遇到了断层。

大塌方出现了。大量的水和泥,瞬间涌了出来。刚挖成形的隧洞,就这样被毫不留情地“糊”住了40米。

“正常情况下,一天用两排炮,就能打通4米,10天时间就能穿越这40米。”李文瑞说。但被泥浆堵住后,前功尽弃,光是排水和清除淤泥,就花费了两个月时间。施工队有三个班,一个班7到8人,工人们就一直轮班坚守,艰难地向塌方处前进。

等到了塌方处,真正的考验才到来。施工队需要用水玻璃等可以快速凝结的材料,对塌方段进行化学灌浆,不让滑坡体流动。“平时是先打洞再进管,现在是先进管再打洞。”李文瑞介绍说,塌方段顶端使用的是特殊的管材——遇到泥浆可以穿进去的地质空心管。管子打好后,每清理50厘米,又采用一回全封闭的钢拱架,加强支护。

就这样,前前后后用了3个多月时间,终于打通了这40米。

同样,2019年6月15日,2A号竖井段出现塌方,所有施工人员也是日夜奋战,用两个月的时间完成了疏通和加固。

坚守中的奉献

一次次的塌方,一次次的成功修护,一次次的艰难掘进。施工人员与家人团聚的时间少了,洮河水流入陇中百姓家的日子近了。

2019年4月那次最大的塌方出现时,李文瑞始终坚守在现场。可大家都不知道,当时他的母亲生病正在住院。他匆匆赶回去看了两回,又紧接着返回项目地继续工作。

“出门在外干工程,对家人有太多的愧疚。但能够通过自己的一点付出,让家乡老百姓早日吃上洮河水,想想也值了。”李文瑞说。

2019年初,刚分配到这里的“90后”小伙彭加胜,就遇到了4月的那次大塌方。担任技术负责人的他,白天和施工人员沟通解决方案,晚上编写材料,忙个不停。

彭加胜的家在武威市凉州区。那会儿,恰好是一岁的女儿过生日,在工地上忙碌的他,只能通过视频祝小宝贝生日快乐。“虽然有点小遗憾,但工程安全事关重大,既然选择了,就要全身心投入。”彭加胜说,他平时一个月才回一趟家,陪家人两三天后,就赶快折返。“有时能在家多休息几天,可心里还是不踏实,时不时总要瞅两眼手机,生怕工地上有啥事。”

项目部唯一的姑娘蒋银娟,也是名“90后”。爱说爱笑的她,是项目部的“开心果”。“待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出去一趟都不容易,怕是找对象都难。”同事常和她打趣。

可蒋银娟不在意,学习工程测量专业的她,热爱这份资料员的工作。尽管常常填报资料填得手麻,整理文件整到深夜,但她依然选择坚守。亲身体会过通渭、会宁等地吃水的不易,蒋银娟希望通过自己小小的努力,改变这一现状。

在项目部,做质量检测的张永琛忙时没法回家,爱人就抱着孩子来看他;来自平凉市泾辰水利监理公司的王雨君,等这个项目完工后,又要奔赴下一个未知的城市……

他们是平凡的“水利人”,一心负责的“建设者”。同样,他们也是不平凡的“造福者”,始终追梦的“贡献者”。

正是因为他们的无私奉献、不懈创新,引洮供水二期骨干工程终于“啃”下这最难啃的“硬骨头”,圆满收官。

洮河水,已奔涌而来。

版权声明

《甘肃日报》(数字报)的原创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每日甘肃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甘肃日报》(数字报)所登载、发布的原创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2021-10-03 ——引洮供水二期骨干工程通水回眸之一 1 1 甘肃日报 c275755.html 1 攻坚,“啃”下“硬骨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