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21年08月24日
第08版:百花

书城不夜

丁皎年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和几个同学节假日常去文庙,那里环境好,藏品多。进门便宜,文庙的门票,就几毛钱。我现在还保存有一张我们在文庙棂星门的黑白照,穿便服,系纽扣,头发一边倒而亮晶晶,眼神平静而喜悦,腋下夹一本书。记得有一个夏日,我和一个同学说好在文庙约见,但天气下大雨了,没有雨伞,我避在街道的屋檐底下。雨一停,我毅然去文庙,心里嘀咕他来不来。结果他也如约到了,我们别提有多兴奋了!相约究竟干什么不很确定,但说几点见面就几点见面,一定要见面!尤其逢大雨,这让人非常喜悦,文庙里被雨淋的感觉非常好,花团锦簇,雨珠晶莹,一道彩虹挂在祁连山的西面群山间,从文庙的松柏和红墙看去,色彩强烈。文庙,历经500年的文化场所,始终是我们的文化园地之一,学养和性情经常受着它的滋养。当腋下夹着《红与黑》《瓦尔登湖》《猎人笔记》《吉檀迦利》《论语集注》《唐诗三百首》等,谈笑,喝水,坐石凳,步林荫,提疑问,看馆藏,穿越于古今,就切实体会到了文庙是怎样的一个语境。人被“文”化,行事就有了风度。

多年前凉州区诗词楹联学会筹备成立的时候,第一次相约在武威文庙的一间大办公室见面。我们八九个人互相只知网名,不知真名,更多的没有见过面,几年来是靠博客联系的。我兴冲冲到了文庙,找到了办公室,中间人逐一介绍,我们互相握手,面含春风,喜极,激动地拉着对方的手说:哦,你就是博客里的那个谁谁谁!真是太好了!一个老干部笑道:如果不是网络,我们在一个城市里,可能一辈子不认识,谁都当着孤独的诗人。我们都笑起来。抚今思昔,浮想联翩。是啊,是诗,是网络,是缘,也是文庙,让我们走到一块儿。这些人里,各种职业、各种性格的人都有。从网络到现实,认识了一个个爱诗的真人。若搜索生活中的每一天,每一个细节,淳朴、新奇、喜悦、诗意的一瞬,实为弥足珍贵。那时的窗外,真是泰戈尔诗句“你像山岳一样古老和新花一样年轻”的情境,地面婆娑的树影也显得那么宁静而活泼。小庭院里门前的几丛芍药从土里钻出来,虽然它的花期一个星期,但枝叶粗壮,生长的力道强劲。小圆门旁,一株柳树发芽,树干里夹杂一些生长旺盛而无声的牵牛花,嫩尖快要搭上屋檐,它很像我们的心瓣。还有,武威最常见的两种鸟——麻雀和燕子,在院落里增加了欢快的气息,它们给人的感觉是不知疲倦,不知郁闷,高高兴兴飞来飞去,有天生的“诗心”。隔壁陈列馆的玻璃柜里,陈列着文物,那么厚重、安静,一件物品,往往就是一门无穷无尽的学问,使人不敢轻狂。我们轻易不细看文物,以免审美疲劳,若看,要新感觉或新鲜的语境。

现在,武威有一道文气十足的风景,就是大街小巷的屏幕、公交站点、墙壁、手提袋,以及名片和册页上等,喜欢印着“书城不夜”四个大字,字体秀俊、端庄而厚重。这四个字,据《武威市志》记载:“‘书城不夜’,清嘉庆戊辰(1808年)年春,乡国学弟子叩。其书者不详。”而“书城不夜”的匾牌,悬挂在武威文庙的桂籍殿,刀工悬殊,布局合理,加四角龙纹图饰,高贵而典雅,曾收入《中华名匾》—书。我常仰望匾牌,心生敬仰。“书城不夜”,是武威作为“文城”的一个影印本;文庙,蕴藏着这座城市的原文化,影响着城市。我算作一个读书人的话,在文庙里看过书,在图书馆里查阅过资料,听过许多名人来武威的讲座,参加过一些采风活动,也多多少少沾了一点“书城不夜”的光。有人说,在家里读书的感觉不如在办公室或图书馆,的确,在图书馆里读书,姿态端正,心无旁骛,没有闲杂,会读得更专心,更特别。有时,图书馆夜晚举办什么活动,从远处看,灯火璀璨,宁静如月,映照城市的夜晚,真谓“书城不夜”。

版权声明

《甘肃日报》(数字报)的原创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每日甘肃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甘肃日报》(数字报)所登载、发布的原创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2021-08-24 1 1 甘肃日报 c268644.html 1 书城不夜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