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21年08月17日
第11版:百花

【远航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征文】

井冈山之路

赵 梅

走进绿意葱茏的井冈山,追忆一段峥嵘的红色历史。

穿过战火烽烟,那些远去的身影,那些革命先烈唱响的青春之歌,时时在脑际盘旋,挥之不去。

在前往井冈山干部学院的路途中,看到漫山遍野的翠竹,便想到曾经学过的课文《井冈翠竹》和《朱德的扁担》。在井冈山革命纪念馆里,看到一个个状如闪电的竹钉时,枪林弹雨的画面扑面而来。

在黄洋界保卫战中,组建仅三个月的红军第三十一团一营仅两个连的兵力,凭借黄洋界天险之势与敌决战,他们在通往黄洋界的两条小道上布下了“竹钉阵”“竹篱笆障碍”“滚木擂石”“布满竹钉的壕沟”“石筑的射击掩体”五道防线,与国民党军四个团的兵力展开了多次殊死血战,黄洋界以少胜多的范例,灭了湘赣两省“会剿”敌军的威风,极大地振奋了根据地军民的士气。

以前说到翠竹,我们更多赋予它的是亭亭秀立、谦逊的内涵,而面对井冈山这独有的毛竹,唯有坚韧才与之匹配。

那是一种怎样的坚韧啊!是伍若兰面对屠刀时“共产党人从来不怕死,为人民解放而死最光荣。若要我低头,除非日头从西边出,赣江水倒流”的凛然;是小井红军医院130多名重伤病员为了保守秘密,经受严刑拷打的宁死不屈;是浓缩在“三湾改编”“黄洋界的迫击炮”“八角楼的灯光”……这些红色故事背后的精髓,是井冈山斗争永不放弃的勇气。

“井冈山斗争时期,48000多名烈士长眠于此,只有15744人留下姓名……”

伫立在井冈山烈士纪念馆的汉白玉无字碑前,面对无名烈士英灵,我心情跌宕起伏。

刘仁堪在国民党反动派的审判台上,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高呼“工农红军一定会打回来的”,被敌人割掉舌头的他,用脚趾蘸着淌到地上的鲜血写下“革命成功万岁”六个血字后壮烈牺牲。

年轻的共产党员陈毅安给妻子李志强早已有了“无字家书”之约。他说:“如果有一天我在战场上牺牲了,会想尽一切办法通知家里的,以后你要是接到了我的空白信笺,就说明我已经离开了人世,这就算我们的约定吧。”

面对这些,我不停地问,是什么让他们在条件艰苦、物质匮乏甚至饥寒交迫中,依然奋勇前行,置生死于度外?

通过情景式教学生动的演绎和几位红军后代朴素的讲述,我终于找到了答案:是信仰,是共产党人心中不灭的信仰支撑着他们不畏艰辛和牺牲。坚信革命能够成功,坚信自己的奋斗有价值,坚信自己的死亡将成为走向胜利的基石——这就是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能够视死如归的原因。

“青春是一首动人的歌!”如今,我时常会对孩子说这样的话。而穿越时光,在井冈山血雨腥风的岁月里,他们的青春是什么呢?

在井冈山革命纪念馆的烈士肖像墙上,一张张年轻的脸庞和他们的年龄让人揪心。这些烈士的青春永远定格在了美好年华,他们用自己绚丽的青春,拉长了生命的宽度,点亮后来者努力奋斗的道路。

版权声明

《甘肃日报》(数字报)的原创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每日甘肃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甘肃日报》(数字报)所登载、发布的原创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2021-08-17 【远航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征文】 1 1 甘肃日报 c267359.html 1 井冈山之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