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21年08月05日
第10版:百花

“响”的旋律

阎晋平

一大早,云层中浸润着柔和的水汽,氤氤氲氲,仿佛要弥散开来。我们一行十来人乘车前往杨崖集乡采风。

从地图上看,杨崖集的形状像一个半蹲的动物背负一只颈项高扬的禽鸟。动物憨态可掬,而禽鸟直视远方。

沿着一条新开的路,我们来到陇西川乐楼旁。这座乐楼规模不大却气势大,横亘在道路中间,两边的路只能穿行而过。据说,原来的乐楼底部是土筑的,随着年代久远和风雨剥蚀,已严重影响上面的建筑,所以,就重修了乐楼。重修后的乐楼仿古如故,飞檐翘角,雕梁画栋。

本来乐楼是不响的,但乐楼一经唱了大戏就变“响”了。那唱腔,或粗犷,或细腻;或欢乐,或幽咽;或悠扬,或压抑。那乐器,锣鼓、钹磬、胡琴、唢呐、竹笛,汇成了一支交响曲。这就使乐楼有了灵魂,不独是一座雕梁画栋的小木楼,而且是寓教于乐,教人向上向善的场所。而令这座乐楼名声更“响”的,是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事件——长征。据《会宁县志》记载:1935年秋,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从通渭县榜罗镇出发,经会宁县党家岘、杨崖集到达青江驿,前往静宁界石铺。就在这座乐楼上,红军向老百姓宣传了穷苦人跟着共产党闹革命和北上抗日、救亡图存的革命道理;就在这座乐楼上,当地群众第一次见到了红军,第一次知道红军是穷人的队伍,第一次在心头燃起了当家作主人的热望。从此,这座乐楼不但名声“响”在外,而且“形”也靓在外。

在石堡峡河谷,有一股小溪水无声地流淌着。这里名为“响河”,有资料介绍:响河源由西而东,水性甜,过青江驿,抵石峡,水落悬崖,声如雷轰,故名。至界石铺入静宁县境。石堡峡河,一自车黄家、簸箕坪,东过陇西川、厍家峡至石堡;一自周家水头、大山墩,相合而入于石峡,流三十余里,会响河,出界石铺,至静宁州。遗憾的是因季节之故,我们并没有听到响河之“响”,但有一处奇特的景观却使我百思不得其解,那就是河床没有一点冻土,脚踩下去感到蓬松酥软,河中的水也在缓缓流淌。而在半山腰的石罅穴窟中却凝结着一坨冰。可根据推理,那石罅穴窟背风、温度高,真不应该“标新立异”地结冰呀!

到了近前,我仔细看看,这冰是由石罅穴窟的小股积水凝成的,大概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量小,不足以俯冲而下,流出一点,被冻住一点,久而久之,就团结成了“石罅冰瀑”奇观。这“冰瀑”上纷披着的一股一绺的痕迹非常明显,有的地方好像有被水流冲刷而成的冰凌。

高高低低、远远近近的山石,有的造型整齐,如刀削斧劈一般:有的如一股旋转的波涛;有的好像一摞木板经年累月被风化得缺角少棱,残缺不全;有的浑然一体,有的七零八落。最引人注目的是石头上的苔藓,一坨一坨,面积并不大,却分布均匀,像是谁刻意涂上去的。更奇特的是同一个石头的平面上,苔藓的颜色却不一样,有的是黑褐色,有的是嫩绿或鹅黄色,明暗相间,浓淡相衬,巧夺天工。

资料显示:杨崖集镇区域海拔1825—2090米,地下水位较高,水源甘甜,土质疏松,年降水量400—600毫米,无霜期140天。气候凉爽,空气湿润,四面环山,洁净无污染,尤其适合种植中药材党参、黄芪。特殊的气候、土壤等地理环境成就了杨崖集党参、黄芪的特殊品质。材好,方能药好,上乘的材质是药品良好功效的可靠保证。

药业需要优质药材,老百姓需要致富,药材便是“牵手”的中介。这一携手就使杨崖集镇有了很大的“响声”。我们相信,在乡村振兴之路上,这里一定会发出更大的“响声”!

版权声明

《甘肃日报》(数字报)的原创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每日甘肃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甘肃日报》(数字报)所登载、发布的原创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2021-08-05 1 1 甘肃日报 c265113.html 1 “响”的旋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