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曦
“失温也叫‘意外低温’,在临床上是低温综合征的一种,是寒冷环境引起的体温自发下降至低于35℃。”天津市泰达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王一旻介绍,此时体温调节中枢是正常的,只是因为产生的热量不足以满足身体的需要,导致身体深部体温也就是核心体温(指大脑和心、肺等维持生命的主要器官的体温)的明显下降,从而引起所有器官功能都不正常,最终导致死亡。
在日常生活中,寒冷会刺激体温调节中枢,使体表血管收缩以保持体温,并通过运动神经增加肌肉张力和抖动来产生热量。“人体就是靠产生热量和散失热量的平衡来维持正常体温的。”王一旻说。
王一旻分析,当产热速度低于热量丧失速度,就会让体温逐渐降低,核心体温低于35℃时,就会导致器官功能的降低和异常。如果体温仍持续下降,就会引起死亡。
之所以失温会对人体造成这么严重的影响,是因为低温降低了整个酶活性,并使外周血管扩张以及对需氧代谢的影响,因此低温事实上影响到身体的每个系统。
所以,失温者在受寒冷初期有头痛、不安、四肢肌肉和关节僵硬、皮肤苍白冰冷、心跳和呼吸加快、血压升高等症状。
当体温持续下降,患者由嗜睡陷于精神错乱状态。
体温低于32.2℃时,患者心跳、呼吸减慢,脉搏细弱,并有心律失常,患者出现幻觉、好战、拒绝救助,进一步进展至木僵和昏迷。
此时,寒冷的心脏经受不起刺激,任何刺激都可引起室颤。如体温继续下降至29℃-24℃时,则将因心脏停搏或室颤致死。
户外运动遇到失温怎么办?
失温主要是温度、湿度、风力等几个主要因素相互作用导致,因此在准备户外运动装备的时候,要格外精心。
“进行户外运动,保暖三件套必不可少。”中国登山协会营地指导员、国家高级拓展培训师、中国探险协会探险领队李崇介绍,外层的冲锋衣、羽绒服等,要选择防雨、防风的材质,中层的软壳、抓绒要注重保暖,内层着装快干内衣裤必不可少,一旦身上的衣物被汗水、雨水、河水打湿,可以有备用,而不用穿着潮湿的内衣导致失温发生。
“头部的保暖防护非常重要,因为暴露在外,很容易引起快速失温。”李崇强调,一定要准备保暖的帽子、手套、围脖、防风衣、厚袜子、防风面罩,甚至是风镜等大风寒冷天气出行的必备物品。暴露在外的身体器官过多,面临的风速越大,身体热量也就会相应的加速散失。
山区温度比城区温度低,特别是高海拔地区,天气更是变幻莫测。因此在户外活动过程中,预防失温除了选择适当的御寒衣物外,掌握一些科学知识及自我保护措施很关键。
“人体体温在环境影响下,通过蒸发、辐射、对流、传导而降低。”李崇提醒,失温是长期暴露在寒冷的环境下引起的。因为流动的空气不断把热量由体表移走,这种“风冷效应”使体感温度在有风时较实际气温更低,因此应避免暴露在寒风中。户外运动爱好者在户外如遭遇失温现象,要学会就地取材,例如大塑料袋也能短暂地防风防雨。
抢救失温者不可急骤升温
如果在户外已经发生失温现象,要抓紧时间对患者进行急救。
“对于失温者的救助千万不能进行烤火等急骤升温,需要进行缓慢回温。”王一旻表示,因为较严重的失温患者身体严重脱水,体液和细胞液浓度升高,身体内的生化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以适应低温环境,如果复温过于猛烈,可能会剧烈扩张血管,导致低血压,进一步降低核心体温,造成复温休克。
因此,在救助失温者时最好的办法就是脱离低温环境和加强保温。
首先需要做的是让失温者不再暴露在寒冷中,湿衣服一定及时换掉,避免散发更多热量。
“在医院,我们会给失温患者使用37℃的复温毯,如果现场条件不允许,可以用衣物或者睡袋对失温者进行包裹。”王一旻介绍,对失温患者的体外复温,应集中在核心部位,例如脖子、腋窝、腹股沟。四肢只需要做好被动保暖防止结冰。另外回温时要用布包裹热水瓶,防止回温过快。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严重失温者来说,在野外无法复温到正常状态,复温只能拖延死亡,因此必须立即转到医院救治。
在搬运失温患者的时候也一定要小心,以免搬运过程中,使失温者让大量的冷血液从表皮回流到心脏,引起心律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