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顾丽娟
“解放区那么嗬咳,大生产呀么嗬咳……”时隔70多年,这首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初的革命赞歌《军民大生产》依然传唱不衰。如今听到,依然令人热血澎湃。
时值抗日战争最为艰难的战略相持阶段,国民党加紧了对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封锁。在党中央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后,陕甘宁边区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军民大生产运动。
1943年春,著名音乐家张寒晖来到华池县一带采风。其间,张寒晖不时听到当地老百姓哼唱一种类似于“叫号子”的民间小调,这引起了他浓厚的兴趣。
经过调查研究,张寒晖了解到,庆阳老百姓在建房、修路时,多用石夯筑地基,打夯时通过“叫号子”的办法,使大家把力气使在一处。在劳动中诞生的号子不断发展,并形成了固定的调子。
张寒晖对此极感兴趣,也深受启发,便以华池民间小调《推炒面》为基调,以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为背景,将这首民间小调改编成《边区十唱》。后遵照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首次将《边区十唱》搬上舞台,正式定名为《军民大生产》。从此,这首华池民歌,带着大生产运动的澎湃热情,唱遍了祖国大江南北。
《军民大生产》作为一种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殊产物,不仅成为全国各地久唱不衰的革命赞歌,也在传唱中不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秉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建设美好家园,追求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