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寒冷,人们的御寒神器都使用上了,其中暖宝宝暖贴最为实用。你可承想,古代人们的贴身御寒神器是怎样的?
在古代,有这样一种“球”,虽然通体浑圆,但是既不能踢又不能打,它就是香球。香球又名“香毬”,是我国古代发明的金属材质的香具,能够“置之被中,而火不复无”。
我们在白居易《江南喜逢萧九彻因话长安旧游戏赠五十韵》一诗中可以了解到:“拂胸轻粉絮,暖手小香囊。”在古人的寒冬生活里,小香囊常被用作暖手以抵御寒冷。
暖手小香囊是一种可以用明火熏烧香料以散发热量既能熏香又可以用于取暖的小小神器,古人的这个“暖宝宝”,精致小巧,盈盈可持。
“顺俗唯团转,居中莫动摇,爱君心不恻,忧讶火长烧。”唐代诗人元稹的这首用香球的机巧结构暗喻恋爱中男女的诗文,经常被后世的学者用来称颂古代香球制作技艺的精湛,以及其所体现的科技水平。根据史料考证,这尊与现代陀螺仪的万向支架原理相同的小小香球,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存在了,比西方的“卡丹环”早了近1700年。
香球在被子、衣袖中翻滚,其中的香火灰烬都不会泄漏,但是焚香的烟气却能从镂空的金属外壳中渗透出来,其关键就在于如何使香炉的内层炉子保持“常平”。这就要从香球的结构谈起:香球外侧镂空金属壳的里侧是两个可以在三维方向转动的同心环,同心环再向里是盛放香料的圆形钵(炉子),香钵与同心环利用轴承机械相连,这样一个符合重力原理的构造,使得香钵能够保持位向不变,所以无论外侧怎样滚动,里侧都不受影响。
唐朝的香球有铜、铁、金、银等多种材质,但是流传在世及出土的仅有银制香球。唐朝的香球尺寸很小,直径大多只有5厘米。因为香球的制作工艺复杂,纹饰多为奇珍异兽、芝草蜂蝶等复杂花样,材质珍贵,属于奢侈品,所以唐朝香球的使用范围并不广泛,只有宫廷后妃、宗室贵胄等贵族才能使用。
到了宋朝,宋人爱香的程度较唐人有过之而无不及,“焚香、插花、点茶”更是宋人的三件雅事。特别是宋朝的经济发达程度也远超唐朝,所以在唐朝时只有贵胄才能享用的香球,此时成了宋朝人们生活中的寻常之物。
陆游的《老学庵笔记》中描写了宋朝女性乘牛车出游时,会让两个丫鬟手持香球在两边服侍,并且自己也会在袖中拢两只小香球,牛车走过的地方,香烟如云,数里不绝,连尘土都是香的。
在古代,香球集实用性、精美性、观赏性于一体,小而精的一个取暖物件不仅盈盈可握、功能多样,更承载了古人的智慧结晶。
(本文由本版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