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小平
人才主导发展格局,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必须充分激发人才活力,切实发挥人才在创新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十四五”提出的首个目标任务,并强调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大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战略布局,释放出以科技创新引领未来中国发展的重要信号。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其中人才支撑是核心、是关键,必须下足功夫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人才主导发展格局,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使这个大变局加速演进。与此同时,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实现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短板弱项。有效应对风险挑战,切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关键是要抓住人才这个第一资源,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源优势,大力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人才活力是“放”出来的,不是“管”出来的。人才创新创造的活力取决于体制机制。体制机制顺,则人才聚、事业兴;体制机制不顺,人才的作用难以发挥,集聚的人才也会流失。让人才放开手脚创新创造,就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理顺政府、市场、社会和用人主体关系,推动人才管理简政、放权、松绑,落实和扩大用人单位自主权,健全市场化、社会化的人才管理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高人才资源配置质量和效益。只有破除制约人才发展的体制性壁垒和政策性障碍,打通束缚创新的“堵点”,才能进一步释放人才活力,激发创新动力。
人才的创新活力既可以释放,也可以禁锢,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的使用。人才作为一种特殊资源,其价值不仅在拥有多少,更重要的在于如何开放和使用。不论是引进人才,还是培养人才,都要从实际出发,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捡到篮里都是菜”,要与本地区、本部门发展战略同步推进,使引进、培养人才的规模、质量和结构与发展相适应相协调。既要转变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方式,让企业等用人主体“唱主角”,“缺什么就引进和培养什么”“用什么就招聘和开发什么”,又要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让各类人才各得其所、大展其才。
水积而鱼聚,林茂而鸟集。人才的汇聚具有很强的环境选择性。环境好,则人才聚;工作实,则事业兴。人才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让各类人才“望旆来归”绝非朝夕之功。为此,要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信任信赖、放手使用,多支持、少干预,减少对他们创造性劳动的干扰,多鼓励他们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切实为他们发挥聪明才智创造良好条件。同时,完善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容错纠错机制,推动形成崇尚创新创业、勇于创新创业、激励创新创业的价值导向,让人才勇于创新、敢于创业。
党管人才是人才工作的根本原则,是我国人才制度的独特优势。从根本上说,党管人才是党爱人才,党兴人才,党聚人才。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切实做好团结、引领、服务工作,真正关心人才、爱护人才、成就人才。要进一步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求贤若渴寻觅人才、不拘一格举荐人才、各尽其能使用人才,充分把各类优秀人才凝聚在党和人民事业的周围。
“多士成大业,群贤济弘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站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使科技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必须让人才的创新活力竞相迸发,更好推动“中国号”巨轮劈波斩浪、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