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宝珊
要打破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绝的“孤岛效应”,将立德树人真正贯彻到高校课堂教学全过程、全方位、全员之中,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前行、相得益彰,构筑育人大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主阵地,思想政治教师是主力军,其他专业教师和部门也都要积极参与。要打破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绝的“孤岛效应”,将立德树人真正贯彻到高校课堂教学全过程、全方位、全员之中,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前行、相得益彰,构筑育人大格局。
无论是专业思政教育,还是课程思政教育,均发挥着重要的育人功能。教育的重要任务,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格。在培养学生品格、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等方面,一直以来高校专门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着主要作用,相对而言,其他课程则显得力度不够。事实上,各门课程均具有思政育人的功能。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的神圣职责,每一位老师都应挑起思政这一重担。要充分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围绕课程目标,对照思政教育核心内容,不断丰富课程思政内涵,根据不同课程、不同章节的特征和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共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来源于教育学的“隐性德育”,其特点是渗透性和潜移默化。专业思政课程是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我国学校习惯于采用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这两种教育方式各有所长, 二者统一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之中,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理念一起,构成了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系统。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变化和大学生主体意识增强,隐性教育的作用和效果越来越凸显,也越来越值得重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因此,在始终坚持专业思政课程教育这个育人主阵地的同时,还要大力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好课程思政“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作者系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外语教学部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