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20年10月21日
第09版:影视

【影像致敬最可爱的人】从历史真实到艺术真实

​——从《上甘岭》《英雄儿女》兼谈革命战争题材创作

《英雄儿女》剧照

本报特约撰稿人 杨文秀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甘岭》《英雄坦克手》《英雄儿女》《打击侵略者》《三八线上》等一批影片均以保家卫国为主题,在敌我双方二元对立的叙事结构和正义对抗非正义的价值判断中再现这场战争,其中以《上甘岭》和《英雄儿女》影响最大、受众最广、评分最高。片中既真实再现了当年的极端艰苦环境,又不无乐观昂扬的精神鼓舞,成为几代人的永恒回忆,相较于当下的革命战争题材创作而言,仍然是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结合的典范。

不一味标榜英雄,通过普通人的视角塑造人物群像。英雄形象及英雄的象征意义是革命战争题材不可或缺的元素。英雄通常承担着宏大的家国使命,在集体中实现精神境界的提升并通过付出、牺牲完成思想升华。在《上甘岭》和《英雄儿女》中,上至首长、军官,下至普通士兵、群众,每个人都是战争和生活中的英雄。《上甘岭》中,双眼受伤被迫退下前线的孟指导员因为张连长服从撤退命令大骂对方“犯罪、可耻”,在服从命令和不愿失守阵地中挣扎的战斗英雄张连长,承认自己胆小又不肯离开、困守时为战士们唱歌的女卫生员,极度干渴中举着小松鼠喝坑顶滴落的水的战士……还原普通人的情绪、情感,塑造出有血有肉有缺点的人物群像,反而深深打动了观众。尤其是影片片尾对英雄牺牲仪式的刻画,也突破了传统叙事模式,战士杨德才炸碉堡时用胸口顶住爆破筒,导演特意加入人物牺牲前回头高喊连长的特写镜头,令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英雄儿女》一开始便突出了英雄王成的牺牲精神,并以宣传他的事迹展开后续故事,却对什么是英雄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当文艺兵王芳为救炊事员被美国飞机炸伤送到医院,首长王文清前来看望并称赞她时,王芳认为自己没有干出哥哥那样惊天动地的大事,算不得英雄。王文清反问她,她那做了一辈子苦工的工人爸爸、蹚过冰冷的河水送她来医院的朝鲜金大爷,他们都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事,难道他们不是英雄?肯定普通人对自身信念的坚守,将他们的付出和英雄的壮举置于平等的位置,这是很多同类题材影片无法做到的。

避免主题先行,深入真实素材,艺术真实服从于历史真实。作为世界战争史上的经典战例,真实的朝鲜战场远比电影中表现的要惨烈得多。一开始主创团队便舍弃了为赞颂革命战斗精神而赞颂的意图,代之以真实揭示战争的残酷以及寄予和平生活以希望的理想乐观精神。《上甘岭》除了首尾的激烈战斗场面,重头戏落在坑道里的守卫上。真实战场上的坑道非常凌乱、狭窄、潮湿,只有一米多高,为了电影的视觉呈现,导演搭制了更为干净、宽敞的坑道。在塑造人物形象、再现驻守情境时,则严格遵循人物原型事迹。片中的经典段落,女卫生员吟唱“一条大河波浪宽”,便采用了志愿军女战士王清珍在上甘岭战役中一边照顾伤员一边唱着《南泥湾》等歌曲的事迹。影片的高潮,战士杨德才用胸口堵爆破筒便来自黄继光的原型事迹。主创特意加入了杨德才牺牲前喊连长的特写,这个细节便来自志愿军的回忆,黄继光在堵枪眼前曾经回头对战友说了句话,但因为离得太远和枪炮声太响,战友们没有听清。这一声“连长——”,显然是对英雄事迹的艺术加工,将其转化为观众情感释放的出口,成为很多观众的泪点记忆。

用生活化的散点叙事替代宏大叙事。放弃全景式的战役呈现,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展现人民军队生动的日常生活景象,以情动人,这是《上甘岭》《英雄儿女》给同类题材乃至所有主旋律影片的启示。《上甘岭》中战士们抓松鼠和卫生员歌唱《我的祖国》,便是典型的不动声色却有雷霆万钧之力。导演未一味地强调坚守之危险、困顿,用战士们对小生灵的喜爱,自然地营造乐观情绪,且富有观影趣味,尤其是战士们一哄而上,不明就里的连长大吼干什么,得知有松鼠后忙问“哪呢”“哪呢”时,人物肖像和戏剧情境瞬间生动起来。《我的祖国》的插曲设计是非常出色的,创作者用朴实无华的歌词描绘美丽的祖国山河,呼应人们怀念故乡、建设国家的热情,镜头呈现也以声画对位的方式强调了战争和美好山河的对比、反差,用抒情的笔调回应战争的残酷,反而坚定了这场战斗必胜的精神信念。《英雄儿女》除了首尾的战斗场面外,大部分篇幅用于展示后勤活动、军队训练、事迹宣传、慰问演出等生活场景,朝鲜民众与志愿军的友谊、王刚王芳兄妹相见一起读父亲寄的家书反而成为观众印象最为深刻的段落。用游离于战争的手法来反思战争,寄予对和平、美好家园的愿望,反而令影片的思想传递更为深刻。

2020-10-21 ​——从《上甘岭》《英雄儿女》兼谈革命战争题材创作 1 1 甘肃日报 c216496.html 1 【影像致敬最可爱的人】从历史真实到艺术真实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