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丽莉
“这些坐办公室的领导,来村里能干啥?”
“装装样子,待几天就走了吧!”
“他们哪能吃得了这里的苦!”
类似这样的风凉话,曾是一些群众对驻村第一书记的主观判断。但是,随着时光推移,当初的“偏见”早已烟消云散。近日,记者在定西市安定区采访时,很多群众谈到驻村第一书记,都由衷地竖起了大拇指。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第一书记是强基固本、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第一责任人”。有的贫困村“穷根子”久拔不掉,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是其中的主要原因。因此,如何发挥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成为第一书记的首要任务。
省委党校年轻干部刘文祥在安定区内官镇泉坪村驻村已经过了两个年头。他到村里后发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村“两委”班子不齐,村干部力量薄弱,群众干事创业信心不足。
强党建是省委党校在帮扶中的最大优势,刘文祥将其贯穿于各项工作中,完善了“三会一课”制度、村干部轮流值班制度、党员分片包保制度等,并建立居家式扶贫车间,成功实践“党建+企业+车间+贫困户”的扶贫模式……每一件事情的解决,都让村民对党支部有了更多的信任感,大事小事都想到村部说一说,党支部的号召力、影响力越来越大。
在安定区石峡湾长川村第一书记冯晓芸眼中,“第一”就是“一心一意”。顶着烈日、冒着酷暑,走家串巷已成为她的生活日常。谁家有人生病了,谁家孩子考上大学了,谁家种植养殖技术比较高……大事小情,在她心里都有清清楚楚的“一本账”。在冯晓芸不厌其烦地反复开导下,原来一直抱着“靠山吃山”念头的村民杨孝,越来越懂得“天道酬勤”的道理。如今,他家里种着10亩土豆,还养了9只羊、2头驴,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政府出钱盖新房,还扶持我们发展养殖业,我们自己有啥理由不努力?”杨孝的话,道出了当地村民的共同心声。
从安定区政府出发,沿312国道一路向北,经县道、入乡道,顺着崎岖的山路蜿蜒而上,我们终于到达了御风村。80后年轻干部孙宜,就是这个小山村的第一书记。9月刚出头,这里的炉子已经架起来了。
“不论环境再艰苦,既然是第一书记,就要一鼓作气。”孙宜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御风村降水少,无自然水源,土地以梯田为主,海拔高,气温低,冻土期长达5个月。这些年,经过有关部门论证,当地确定了以马铃薯、胡麻、饲草种植,羊、猪养殖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但是,御风村劳动力少、撂荒土地多,靠个人力量根本无法扩大种植规模。
详细了解情况后,孙宜动员村上有农机、技术好、服务意识强的8位村民,组成了农机专业合作社。社员们抱团发展,分工合作,统一耕种,统一收获,极大解决了土地闲置问题,每亩纯收入达到千元。
在陇原大地,还有无数个刘文祥、冯晓芸和孙宜这样的第一书记。为了贫困群众早日脱贫,贫困地区早日摘帽,他们日夜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从最突出的问题着眼,从最具体的工作抓起,以实际行动彰显着第一书记的责任与担当,将初心与使命深深镌刻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作者系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本栏目欢迎省内各媒体记者、编辑来稿,邮件主题请注明“记者随笔”。邮箱:gsrbpl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