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近远
近20年的记者生涯,采访了很多人,见识了很多事。时过境迁、有些人和事印象全无,但也有些人和事记忆犹新。这些人和事,不尽然是全貌,更多是以非常细微的场景铭刻在脑海里。有一盘菜、一碗水,过了很多年,始终难忘。
一盘菜。2001年高考结束后一个下午,我从会宁县城出发,在便道、山路上蹒跚两个多小时后,晚饭时分,终于在一个小村庄的一户农家里,见到了一名考上省外大学的考生。之所以到他家采访,是因为家庭困难。很凑巧,第二天他就要去学校报到了。采访了一会儿,我突然想去灶房看看。进到光线昏暗、墙面也黝黑的灶房,支着大锅的灶台上放着一小盘菜。仔细一看,是包心菜炒肉臊子。孩子母亲告诉我,这是为即将离家的孩子特意准备的。刹那间,此前采访得知这个家庭变卖了所有粮食,借遍了亲戚朋友,就为凑够孩子学费的窘境,格外鲜明。
一碗水。2005年12月上旬,我到庆阳环县采访。当年这里遭遇连续14个月的旱情,北部山区很多地方颗粒无收。采访车在尘土飞扬的村道上艰难前行,来到甜水镇鲁掌村孙洼子组村民窦进全家。大旱之年,人畜饮水成了头等大事,村民们要花大价钱到镇里去拉水。水不贵,主要花了运费。为了省水,一家人除了上学的孩子,都不洗脸。我问窦进全,孩子是怎么洗脸的。他拿出一个白瓷碗说,用这个洗。看我疑惑的眼神,他略带尴尬地解释:用碗盛些水,把毛巾蘸湿,给孩子脸上擦一擦,就算洗脸了。水贵如油,这是再真实不过的写照。
转眼很多年过去,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大幅增强,大学助学金、助学贷款等制度建立起来,贫困家庭的孩子,再也不会因贫辍学。环县黄河水延伸乡镇工程投入使用,乡亲们喝上了黄河水,饮水条件显著改善。这两件让人心酸的往事,一去不复返了。这些年来,我一直关注家庭困难大学生救助,也关注环县的引水工程进展,想来应该和当时采访时留下的深刻印象密不可分。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柴米油盐,不管到什么时候,都应当是新闻工作者关注的焦点。从宏观角度看民生,很可能是民生工程竣工、就业率又有增长、养老金再次普涨,重在政策取向,体现为金额、百分比等。从细微处看,民生就是一个个具体的人,一件件具体的事,一个个细小的变化,一点点温暖的感触,重在个体体验,呈现为得失冷暖、酸甜苦辣。作为记者,我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和记录,把一个个普通百姓的故事报道出来,就是从最基础、最平实的角度,记录时代变迁,讲好民生故事。
心里想着百姓,记着民生,就会自觉地关注百姓冷暖。走得进群众家里,能坐在农家炕头,就会听到真切的感受。勤于思考、善于发现,就能发现细致的情景,微小的变化。讲好民生故事,说易行难,努力做好这些看似简单的事,其实是一名合格记者的必修课,也是让新闻有温度、有情怀的不二之选。
(作者系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本栏目欢迎省内各媒体记者、编辑来稿,邮件主题请注明“记者随笔”。邮箱:gsrbpl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