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20年08月05日
第10版:读书

【悦读】

给天眼找个“家”

王宏甲 萧雨林

1994年,聂跃平重返贵州,去寻找南仁东心目中理想的“大坑”。这一次,他先后考察了安顺地区,黔南州,跑了一个多月,还特地回了一趟他的家乡——独山县。

他很想在独山县选出一个大坑来,把大射电望远镜建在他的家乡。可是,独山没有合适的地方。

他还去了跟独山县相邻的平塘县克度镇,在镇邮电所打手摇电话,摇了好久才摇通县政府,给他们讲选址的事。县里很快来人,看了几处洼地后,他已经心中有数,认为能在贵州找到合适的台址。

在选址中,聂跃平的遥感技术发挥了很大作用。他们先是通过遥感技术,在遥感图像上捕捉到三千多个洼地。当时遥感的分辨率还不够高,只能大概知道在哪一片,把它圈出来,然后再一边搜寻一边实地考察。他们用半年多时间确认了三百多个洼地,把它们圈定到数据库里。然后又一个个研究,筛选出一百多个。

尽管有车,但建这个大射电望远镜要求避开无线电干扰,筛选出来的基本都是人迹罕至的地方。很多地方车开不进去,只能靠走,有时候要走几十公里。队伍中,年龄最大的总是南仁东。

不论去哪里,总有县及乡村的干部和农民带路。无路的地方,要用柴刀在丛林中劈出一条路来。没有农民兄弟的帮助,是进不去的。那样的经历,让南仁东想起自己在学生时代唱过的歌《我们走在大路上》:“披荆斩棘奔向前方……”

多年后回顾中国天眼是怎么诞生的,这“披荆斩棘”就是个巨大的象征——不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而是在无路的地方,硬劈出一条路来。

雨衣、解放鞋、柴刀、拐杖,是他们永远的装备。下雨,路滑,解放鞋和拐杖,是最实用的。

贵州选址十二年,国家天文台、遥感所都有不少人陆续加入进来,还有很多当地干部和农民的帮助。但很多时候,只有南仁东和聂跃平两个人。一个裤腿总是卷起来的,一个干脆穿短裤。

一个说:“南仁东啊南仁东,跟你做事就是难!”

一个说:“你别想跑。是你把我领到贵州深山里来的……”

贵州的早晨和黄昏,寒冬和酷夏。烈日和暴雨,或者蒙蒙细雨。巨大的山体落差,典型的岩溶,山涧下的河谷,丛林,蛇、猴、松鼠、山鸡……山里人家弯弯曲曲的石阶,两山之间牵起的绳索桥,水声在索桥下咆哮。

在贵州,南仁东是这样广泛地接触到农民。“山里农民再穷,也会杀鸡给你吃。”这是农民给南仁东留下的深刻印象。他们还总是端出自家酿的土酒招待他。南仁东不能喝酒,一喝身上就出红疹子。但农民的热情常常让他无法招架。

南仁东怕欠人情,就常常买了水果带到山里送给农民。聂跃平劝他别带:“这太沉了。”

南仁东说:“如果这事做不成,这份情就还不上。”

“这事”当然指的是大射电望远镜项目。聂跃平当即问:“你觉得有可能做不成?”

南仁东一愣,说:“一定要做成。但是,如果没有放在这里,这情也还不上。”

聂跃平说:“我了解农民,他们从来就没想过要你回报。你来了,他就招待你。”

“我们一定要在贵州选出一个最好的台址,把这件事做成。”南仁东好像是对自己说,也是对聂跃平说。

(节选自《你的眼睛能看多远:“天眼”巨匠南仁东的故事》,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2020-08-05 【悦读】 1 1 甘肃日报 c204379.html 1 给天眼找个“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