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20年07月21日
第08版:百花

清风漫过花桥

王新瑛

秦岭南麓,是陇南的十万大山。山是大地上隆起的脊梁,沿着大大小小、高高矮矮的山脉走势,生长着数不清的草木,清风漫过,四季更迭,草木枯荣。依山傍水的村庄,与大自然相亲相爱,繁衍生息。

公路曲曲折折,伸进连绵叠翠的山峦,走进去,或许就能窥见大山深处的秘密。山很高,天很蓝,一汪肆意的绿波在山山峁峁跳动,让人眼睛发亮,心底澄澈。花桥,就那样安安静静地等待,候在茶马古道的一个驿站,候在乡村旅游的一处世外桃源,候在春夏秋冬启程的梦里……

这座小小的村庄,隐藏在康县长坝镇浓密的绿色中,安静、纯朴,像一位清秀玲珑的女子,被当地人称作“花桥子”。人们轻声唤着她的乳名,就像唤着自己的孩子,晨起暮落,许多往事沉入时光。

清清的倒淌河由东向西,蜿蜒回环穿村而过。沿河生长的柳树随风婀娜。小径两旁,青草漫过石缝,扬起倔强的头来,各色的小花开得热热闹闹,引来无数的蜜蜂和蝴蝶。

花桥村是遇上好时光了,乡村旅游开发,让这个曾经贫困闭塞的小村脱胎换骨。依山而建的民居,白墙、黛瓦、红色的翘檐,古朴恬静,错落有致。青山环抱,溪水缠绵,大青山伸出宽阔的臂膀,呵护着这方土地,也护佑着花桥村勤劳的人们。这些年,出外打工的年轻人回到村子,有的开农家乐,有的做旅游产品,有的做电子商务,他们把外面的客人引进来,把当地的土特产卖出去,人们的日子芝麻开花,花桥村的名字,也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

外地人寻着花桥而来,想要接上乡村的地气,回归田园。漫步村中小径,敦实的农家院墙探出一簇簇鲜花,像主人热情的微笑,引人驻足观望。轻轻推门进去,木门木窗的院落干净明亮,泡一壶茶,坐在凉亭下,听主人介绍当地小吃,那柔软的普通话里,掺杂着浓浓的当地乡音,那么亲切、随和,像鸟儿飞过天空的声音,让人不由得回想起自己遗忘的方言,徜徉在往事的回味之中。绿荫从屋顶垂下来,斑驳的阳光轻轻晃动,照得玻璃杯中的绿茶打着晃儿,也让树下的人们舒心开怀。

面茶是必喝的,康县面茶以“三层楼”著称,一碗面茶中,上层漂浮着鸡蛋、葱花、油锅渣,中层悬浮着核桃仁,下层沉着豆腐丁、洋芋丁。烹饪这样的面茶,不但是当地巧妇的绝活儿,也是康县人朴实厚道的待客之道,再配上烤黄的馍馍,定能吃出小时候的味道。馓面饭不容错过,它和别处的味道不同,俗话说:“馓面饭要得好,三百六十搅。”做这样的饭不但要功夫到家,而且配料一定要好,一碗玉米面或荞面的馓面饭,配上土豆丝、萝卜丝、青椒圈、豆豉,浇上红油辣椒,色香味绝佳。过去赖以生存的粗茶淡饭,如今让这些农家巧人儿做成了精致的美食。荞粉、洋芋搅团、粉鱼儿、腊肉、土鸡、土鸡蛋、各种野菜,都是花桥村自产的美味佳肴。如果喜欢喝酒,就来二两农家自酿的二脑壳,美酒斟满粗瓷小碗,丝丝醇香在院落萦绕,就连趴在树荫处的小猫,也眯着眼睛,似有几分醉意了。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的诗,用给如今的花桥再合适不过。沿着村中的小路随便溜达,用一份久违的情怀,去感受村里的农耕文化,那些水磨、油坊、醋坊,似乎还有先辈们留下的影子,那些镢头、杠头、犁耙,似乎还有父辈们触摸过的余温,那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农具,曾经扶助我们的父辈,在广阔的土地上耕作,换取粮食,喂养我们的生命,今天却要消失殆尽。看见它们,是否能够回望父辈们的艰辛?看见它们,是否能够对这些老物件心怀敬畏?看见它们,是否能够让我们更加珍惜生活?

好山好水,清风习习,花香阵阵,庄稼节节拔高。低矮的山,一座连着一座,满山的松针和不知名的杂树,长成自由、任性的样子,一茬一茬的山珍野果,满足着人们的味蕾,木耳、核桃、猕猴桃、毛栗子……大山深处的秘密,是我们脚步无法丈量的神奇,但如果到了花桥,这些都会遇见,都是不容错过的惊喜。

花桥,茶马古道上的一所驿站,在老去的时光里复苏,在崭新的日子里沉静,山高水长,那一片遮天蔽日的绿荫,归去田园,悠然南山,便是好去处。

2020-07-21 1 1 甘肃日报 c201666.html 1 清风漫过花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