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20年07月01日
第10版:影视

【创作谈】

纪录片的电影化尝试

赵国鹏

2019年春天,我们接到了拍摄纪录片《刘尔炘》的任务,出品方是兰州市政协。当时我并没有感觉到拍摄的特殊,觉得就是一部普通的历史人物纪录片而已。但事实上,我和剧组都经历了一次难忘的拍摄。

2019年3月27日,在五泉山举行完开机仪式后,我们的前期采访开始了。接受采访的都是学富五车的教授,以我粗浅的学养和他们交谈,是一件困难重重的事。好在教授们并不在意,对果斋先生(刘尔炘)的敬仰,几乎贯穿在所有人的谈话中。而这种态度,比他们的论文更加深刻地影响到了我拍摄这部纪录片的态度。这不是一部纪录片作品,而是一次向先贤致敬的行动,是一次果斋先生拥趸者的集体还愿。

采访果斋先生唯一的儿子——全国名老中医专家刘宝厚先生的时候,他已经87岁高龄。但他渊博的知识、谦逊雍容的做事态度,都让我们依稀看到了果斋先生当年的影子。

作为清末翰林,果斋先生的学问精深而庞杂。尽管之前有王立仁先生数易其稿的学术本支撑,但作为纪录片的导演,我仍然要对主人公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在研读了数十篇研究果斋先生的论文后,我下载和购买了一系列的书。《中国思想通史》《梁启超文集》《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刘尔炘集校注》等书,相当一段时间内在我的案头常备。

2019年8月,我们开始进入了剧本的创作。这是一次艰难的过程。

我们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关于人物的塑造。要把果斋先生塑造成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在和专家的多次座谈中,教育家、实业家、慈善家、书画家、思想家这样的标签不绝于耳。但这些标签似乎都与我感受到的刘尔炘并不完全相符。我被这件事纠缠了好久,直到有一天,我拿到甘肃中医药大学戴恩来教授(刘宝厚先生的高足)撰写的《刘尔炘传》的初稿,看到他引用的汤因比和池田大作那一段关于人类未来命运的对话,再联想起果斋先生《拙修子太平书》中的一系列论述,顿时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士”的超越,这是那一瞬间我想到的一句话。无论是先生的种种实业,还是他的哲学思想,无不体现出一种对传统的“士”的超越。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中,果斋先生心目中的“天下”是整个人类。后来,这一想法统领了整个纪录片的创作。

想好了人物塑造,如何结构又让我为难。

办教育、兴实业、做公益、著书立说,先生在任何一个领域内做到的事,都够别人做一辈子。如何结构呢?

经过不断的讨论和碰撞,片子结构的思路逐渐清晰起来:学者解读—解说叙述—主人公自述—现实故事,形成一个多重平行叙事的结构。而其中,情景再现中让主人公面对镜头隔空和今天的观众说话的设计相对超前,能不能实现既定的目标?观众能不能接受?都让团队有些忐忑。多次讨论后,我们最终确定尝试一下。

关于纪录片中能否使用情境再现,业界和学界一向都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我个人认为,这个主要取决于导演自己的美学态度和观众的接受度。没有错误的方法,只有错误的使用。近期我也关注到,国产纪录片中开始大量出现明星饰演。基于这样的考虑,在情景再现的设计上,我有比较清晰的想法,就是“电影化”。有意增强镜头叙事的力量。也就是说,离开了解说词,单从镜头上就可以看到完整的叙事。成片后的效果证明,这样的设计基本正确。

2019年国庆节长假过后,摄制组来到了横店。

片中有一个细节,辛亥革命后,刘尔炘起初是反对的,但时隔不久,他就拥护共和了。我们设计了一个镜头来体现他的转变。夕阳下,理发师为他剪去了辫子。原来想象的是,头发剪开的一瞬间,逆光下尘埃迷离、头发飞扬。但快要剪的时候,化妆师告诉我,头发别说飞起来,可能散都散不开。我问为啥,他说那头发是用尼龙丝做的,没有弹性。我说那就换真头发呗。他说一个真头发头套要两万元钱。一剪子两万元,5秒的镜头。这个代价确实有点高,只好作罢。

这些类似的事情,在我们横店拍摄的日子里几乎天天发生。但最终还是顺利地完成了拍摄。

2019年春末,我们在五泉山拍摄,鲜花盛开,人流如织,欢声笑语,熙熙攘攘。望来堂上“正学废兴关世运,斯文绝续在人才”的对联显得格外深沉。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八十多年了,但他倾注在五泉山的一腔深意和希望至今长存。

2020-07-01 【创作谈】 1 1 甘肃日报 c198047.html 1 纪录片的电影化尝试 /enpproperty-->